第1章 绪论 | 第14-3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24页 |
1.1.1 易逝性高科技产品 | 第14-21页 |
1.1.2 收益管理 | 第21-2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24-25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25-33页 |
1.4 有待研究的问题 | 第33-35页 |
1.5 高科技产品收益管理研究内容和思路 | 第35-38页 |
第2章 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收益管理资源分配和定价策略 | 第38-56页 |
2.1 问题描述 | 第38-40页 |
2.2 建模 | 第40页 |
2.3 单产品模型 | 第40-47页 |
2.3.1 线性需求函数(单产品单阶段) | 第41-42页 |
2.3.2 线性需求函数(单产品多阶段) | 第42-43页 |
2.3.3 指数分布需求函数(单产品单阶段) | 第43-44页 |
2.3.4 指数分布需求函数(单产品多阶段) | 第44-47页 |
2.4 多产品模型 | 第47-55页 |
2.4.1 需求交叉弹性 | 第47-48页 |
2.4.2 两产品模型 | 第48-49页 |
2.4.3 启发式算法 | 第49-50页 |
2.4.4 数值算例 | 第50-55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3章 替代性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收益管理订货和定价策略 | 第56-78页 |
3.1 产品的替代 | 第56-57页 |
3.2 完全向下替代订货策略模型 | 第57-65页 |
3.2.1 符号说明及假设 | 第58页 |
3.2.2 模型及推导 | 第58-60页 |
3.2.3 最优订货量及其性质 | 第60-64页 |
3.2.4 与不替代进行比较 | 第64-65页 |
3.3 完全向下替代模型 | 第65-73页 |
3.3.1 符号说明及假设 | 第65页 |
3.3.2 需求函数及利润模型 | 第65-68页 |
3.3.3 数值模拟分析 | 第68-73页 |
3.4 双向替代定价模型 | 第73-77页 |
3.4.1 建模及模型推导 | 第73-75页 |
3.4.2 数值模拟分析 | 第75-7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4章 基于顾客选择行为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收益管理定价策略 | 第78-100页 |
4.1 问题描述 | 第78页 |
4.2 顾客选择概念分析 | 第78-80页 |
4.3 多项logit选择模型 | 第80页 |
4.4 最优定价策略模型 | 第80-84页 |
4.5 数值模拟 | 第84-88页 |
4.5.1 不同顾客到达率比较 | 第84-85页 |
4.5.2 不同初始库存比较 | 第85-87页 |
4.5.3 产品的不同影响度比较 | 第87-88页 |
4.6 最优订购量和最优定价联合策略模型 | 第88-99页 |
4.6.1 订购量和最优定价联合策略模型 | 第88-89页 |
4.6.2 数值模拟分析 | 第89-99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第5章 基于需求更新易逝性高科技产品收益管理定价策略 | 第100-121页 |
5.1 问题描述及模型构建 | 第100-105页 |
5.2 算例 | 第105-108页 |
5.2.1 需求更新 | 第105-106页 |
5.2.2 未进行需求更新 | 第106-107页 |
5.2.3 完全信息 | 第107-108页 |
5.3 数值分析 | 第108-120页 |
5.3.1 需求率的计算 | 第108-109页 |
5.3.2 需求强度预测的准确度对决策的影响 | 第109-112页 |
5.3.3 需求强度预测的方差对决策的影响 | 第112-115页 |
5.3.4 产品的不同价格弹性对决策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5.3.5 不同产品对决策的影响 | 第116-12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20-121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121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6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项目成果 | 第136-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