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7页 |
1.1 概述 | 第14-20页 |
1.1.1 基本概念 | 第14-16页 |
1.1.2 QFD的产生与发展 | 第16-18页 |
1.1.3 QFD的作用 | 第18-20页 |
1.2 QFD研究存在的问题、研究现状及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20-24页 |
1.2.1 传统QFD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| 第20页 |
1.2.2 QFD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2.3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23-24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完成的主要工作 | 第24-27页 |
1.3.1 课题研究的思路 | 第24-25页 |
1.3.2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QFD基本方法及模糊化建模 | 第27-48页 |
2.1 QFD的基本原理 | 第27-33页 |
2.1.1 QFD的模型 | 第27-28页 |
2.1.2 质量屋的基本结构 | 第28-30页 |
2.1.3 QFD的实施步骤 | 第30-32页 |
2.1.4 QFD与产品设计过程模型的对应关系 | 第32-33页 |
2.2 质量屋的构建 | 第33-38页 |
2.2.1 用户需求及其权重确定 | 第33-35页 |
2.2.2 产品技术特征项的确定 | 第35页 |
2.2.3 关系矩阵和相关矩阵的评估 | 第35-36页 |
2.2.4 技术竞争性评估 | 第36页 |
2.2.5 质量屋分析与决策 | 第36-38页 |
2.3 模糊质量屋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7页 |
2.3.1 QFD的本质模糊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2.3.2 模糊集基本理论 | 第39-41页 |
2.3.3 语言变量表达 | 第41-42页 |
2.3.4 模糊质量屋的理论框架 | 第42-45页 |
2.3.5 模糊质量屋模型的优越性评价 | 第45-47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3章 用户需求的信息提取与模糊分析 | 第48-70页 |
3.1 用户需求的获取 | 第48-51页 |
3.1.1 用户需求的识别流程 | 第48-49页 |
3.1.2 用户需求的分类 | 第49-50页 |
3.1.3 用户需求的归纳与整理 | 第50页 |
3.1.4 用户需求的框架表达 | 第50-51页 |
3.2 用户需求项的模糊聚类 | 第51-55页 |
3.3 用户需求重要度确定的一般方法 | 第55-59页 |
3.3.1 用户调查法 | 第56页 |
3.3.2 德尔菲法 | 第56页 |
3.3.3 层次分析法 | 第56-59页 |
3.4 用户需求重要度确定的模糊方法 | 第59-68页 |
3.4.1 模糊评判法 | 第59-61页 |
3.4.2 模糊AHP法 | 第61-65页 |
3.4.3 一种综合主客观因素的模糊方法 | 第65-6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4章 模糊环境下的技术特征分析 | 第70-94页 |
4.1 概述 | 第70-71页 |
4.2 用户需求与技术特征模糊综合关系度的确定 | 第71-74页 |
4.3 技术特征重要度排序 | 第74-78页 |
4.3.1 反模糊化方法 | 第74-75页 |
4.3.2 一种改进的模糊技术特征排序方法 | 第75-78页 |
4.4 技术特征目标值的配置 | 第78-83页 |
4.4.1 质量功能配置的优化设计适用性分析 | 第78页 |
4.4.2 质量屋优化模型的建立 | 第78-79页 |
4.4.3 技术特征值的基本配置方法 | 第79-81页 |
4.4.4 非模糊技术特征值配置的模糊算法 | 第81-83页 |
4.5 模糊环境下的技术指标配置方法 | 第83-92页 |
4.5.1 技术特征配置的模糊因素分析 | 第83页 |
4.5.2 模糊优化模型的建立 | 第83-84页 |
4.5.3 优化算法 | 第84-89页 |
4.5.4 仿真研究 | 第89-92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2-94页 |
第5章 基于质量屋的模糊方案决策研究 | 第94-111页 |
5.1 方案决策质量屋的建立 | 第94-96页 |
5.1.1 基本模型 | 第94-95页 |
5.1.2 改进结构的可行性分析 | 第95-96页 |
5.2 方案决策的基本方法 | 第96-102页 |
5.2.1 基本概念 | 第96-97页 |
5.2.2 技术特征指标的归一化 | 第97-98页 |
5.2.3 质量屋方案决策基本方法 | 第98-102页 |
5.3 质量屋模糊方案决策方法 | 第102-110页 |
5.3.1 模糊加权平均法 | 第102-104页 |
5.3.2 一种模糊折衷型决策的方案评估模型 | 第104-11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第6章 QFD小组的模糊知识协同与模糊群决策研究 | 第111-128页 |
6.1 QFD的群决策特点及知识协同 | 第111-116页 |
6.1.1 QFD的群决策特点分析 | 第111页 |
6.1.2 知识协同的基本方法 | 第111-114页 |
6.1.3 基于语言评估的QFD模糊知识协同方法 | 第114-116页 |
6.2 QFD的群决策研究 | 第116-127页 |
6.2.1 多属性群决策的基本理论 | 第116-119页 |
6.2.2 基于质量屋的群决策模型 | 第119-122页 |
6.2.3 一种基于模糊群决策的质量屋方案优选模型 | 第122-127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27-128页 |
结论 | 第128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4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149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