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研究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主要内容与目的 | 第17-18页 |
1.3.1 研究主要内容 | 第17页 |
1.3.2 研究目的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20-24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0-21页 |
2.1.1 公立医院 | 第20页 |
2.1.2 公立医院儿科医护人员 | 第20页 |
2.1.3 激励 | 第20-21页 |
2.2 理论基础:双因素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2.1 理论的介绍 | 第22-23页 |
2.2.2 理论在文中的应用 | 第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第3章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的现状分析 | 第24-42页 |
3.1 D医院所处地区儿科医护人员激励的介绍 | 第24-27页 |
3.1.1 D医院所处地区儿科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 | 第24页 |
3.1.2 D医院所处地区儿科医护人员激励实践的相关政策依据 | 第24-25页 |
3.1.3 D医院所处C市儿科医护人员的激励方式与特点 | 第25-27页 |
3.2 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的现状 | 第27-39页 |
3.2.1 D医院及其儿科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 | 第27页 |
3.2.2 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的方式与成效 | 第27-30页 |
3.2.3 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的评价:基于儿科医护人员的调查 | 第30-39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9-42页 |
第4章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的问题分析 | 第42-52页 |
4.1 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存在的问题表现 | 第42-46页 |
4.1.1 薪酬性激励不足 | 第42-44页 |
4.1.2 情境性激励不佳 | 第44页 |
4.1.3 发展性激励不够 | 第44-45页 |
4.1.4 工作性激励有欠缺 | 第45-46页 |
4.2 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问题产生的原因 | 第46-51页 |
4.2.1 政府部门的儿科法规、制度等体系建设不完善 | 第46-48页 |
4.2.2 医院方面的儿科激励机制不够合理 | 第48-50页 |
4.2.3 儿科医护人员自我发展规划缺乏 | 第50-51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优化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效果的对策 | 第52-62页 |
5.1 政府部门层面的相关建议 | 第52-54页 |
5.1.1 儿科医护人员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| 第52页 |
5.1.2 医疗事业单位人事体制的优化 | 第52-54页 |
5.1.3 政府加大对公立医院儿科的投入 | 第54页 |
5.2 医院层面的相关建议 | 第54-58页 |
5.2.1 医院领导人事管理理念的更新 | 第54-55页 |
5.2.2 多元化激励方式的建立 | 第55-57页 |
5.2.3 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 | 第57-58页 |
5.3 儿科医护人员个体层面的建议 | 第58-60页 |
5.3.1 树立公共服务精神 | 第58-59页 |
5.3.2 完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| 第59-6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结论 | 第62-64页 |
附录:D医院儿科医护人员激励现状调查问卷 | 第64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