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雷公藤药材及制剂中性成分及碱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| 第10-56页 |
1 仪器与耗材 | 第10页 |
2 实验用样品 | 第10-13页 |
3 雷公藤药材中性成分及碱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| 第13-28页 |
3.1 试验方法 | 第13-16页 |
3.1.1 色谱条件 | 第13页 |
3.1.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13页 |
3.1.3 雷公藤药材供试品的制备 | 第13-14页 |
3.1.4 测定法 | 第14-16页 |
3.2 雷公藤药材中性成分及碱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| 第16-28页 |
3.2.1 方法学考察 | 第16-20页 |
3.2.2 样品测定 | 第20页 |
3.3.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技术参数 | 第20-26页 |
3.3.4 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| 第26-27页 |
3.3.5 不同部位下雷公藤药材指纹图谱 | 第27-28页 |
4 雷公藤制剂中性成分及碱性成分指纹图谱的研究 | 第28-44页 |
4.1 试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4.1.1 色谱条件 | 第28页 |
4.1.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8页 |
4.1.3 雷公藤制剂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28-29页 |
4.1.4 测定法 | 第29页 |
4.2 雷公藤制剂中性成分及碱性成分指纹图谱及技术参数 | 第29-44页 |
4.2.1 方法学考察 | 第29-32页 |
4.2.2 样品测定 | 第32-35页 |
4.2.3 指纹图谱的建立及技术参数 | 第35-42页 |
4.2.4 相似度评价 | 第42页 |
4.2.5 不同厂家样品的聚类分析 | 第42-44页 |
5 指纹图谱成分归属 | 第44-50页 |
6 讨论 | 第50-56页 |
6.1 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50-51页 |
6.1.1 流动相的选择 | 第50页 |
6.1.2 色谱柱的选择 | 第50页 |
6.1.3 检测波长的选择 | 第50-51页 |
6.1.4 色谱柱柱温的选择 | 第51页 |
6.2 供试品前处理的优化 | 第51-54页 |
6.2.1 前处理小柱和洗脱溶剂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6.2.2 洗脱体积的选择 | 第52页 |
6.2.3 雷公藤药材提取溶剂的选择 | 第52-53页 |
6.2.4 雷公藤药材萃取溶剂的选择 | 第53-54页 |
6.2.5 雷公藤制剂提取时间的选择 | 第54页 |
6.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54-56页 |
第二章 雷公藤药材及制剂酸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| 第56-68页 |
1 仪器与耗材 | 第56页 |
2 试验用对照品 | 第56-57页 |
3 试验方法 | 第57-66页 |
3.1 色谱条件 | 第57页 |
3.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| 第57页 |
3.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| 第57-60页 |
3.3.1 雷公藤药材供试品的制备 | 第57页 |
3.3.2 雷公藤制剂供试品的制备 | 第57-58页 |
3.3.3 测定法 | 第58-60页 |
3.4 方法学考察 | 第60-62页 |
3.4.1 精密度试验 | 第60页 |
3.4.2 稳定性试验 | 第60-61页 |
3.4.3 重复性试验 | 第61-62页 |
3.5 雷公藤药材酸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| 第62-63页 |
3.6 雷公藤片酸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| 第63-65页 |
3.6.1 样品的测定 | 第63页 |
3.6.2 共有峰的确定 | 第63-65页 |
3.7 不同厂家样品的聚类分析 | 第65-66页 |
4 讨论 | 第66-68页 |
4.1 样品前处理的优化 | 第66-67页 |
4.1.1 上样液的选择 | 第66-67页 |
4.1.2 淋洗液的选择 | 第67页 |
4.1.3 洗脱液的选择 | 第67页 |
4.1.4 洗脱体积的选择 | 第67页 |
4.2 结果分析 | 第67-68页 |
第三章 总结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1页 |
文献综述 | 第71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7页 |
作者简历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