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缩略语 | 第8-9页 |
前言 | 第9-13页 |
第一部分 基因缺失菌的构建及鉴定 | 第13-41页 |
1. 材料和方法 | 第13-21页 |
1.1. 菌株和质粒 | 第13页 |
1.2.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| 第13-14页 |
1.3. 仪器与装置 | 第14-15页 |
1.4. 实验方法 | 第15-21页 |
2. 结果 | 第21-39页 |
2.1. 基因敲除盒的构建 | 第21页 |
2.2. 基因缺失菌株构建及鉴定 | 第21-24页 |
2.3. 其它基因缺失菌株的构建及鉴定 | 第24-39页 |
3. 讨论 | 第39-41页 |
第二部分 白念珠菌ORF19.1985等新基因的耐药相关功能研究 | 第41-64页 |
1.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1.1. 菌株 | 第41-42页 |
1.2. 培养基 | 第42页 |
1.3. 试药和试剂 | 第42页 |
1.4. 仪器和装置 | 第42页 |
1.5. 实验方法 | 第42-44页 |
2. 实验结果 | 第44-62页 |
2.1. ORF19.1985、ORF19.2328、ORF19.3296、ORF19.6219、ORF19.5322等基因功能探讨 | 第44-49页 |
2.2. ORF19.4136、ORF19.4105、ORF19.658、ORF19.2174、ORF19.2440等基因功能探讨 | 第49-62页 |
3. 讨论 | 第62-64页 |
第三部分 中药单体和中药提取物体外抗真菌作用研究 | 第64-71页 |
1.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64-65页 |
1.1. 体外药敏实验 | 第64-65页 |
1.2. 棋盘式微量液基稀释法 | 第65页 |
2. 实验结果 | 第65-69页 |
2.1. 基因缺失菌中中药单体的作用 | 第65-66页 |
2.2. 基因缺失菌中中药提取物的作用 | 第66-67页 |
2.3. 临床分离白念珠菌中牡丹皮与氟康唑合用的相互作用 | 第67-68页 |
2.4. 其他念珠菌中牡丹皮与氟康唑合用的相互作用 | 第68-69页 |
3. 讨论 | 第69-71页 |
总结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
文献综述 DNA分子标记在念珠菌遗传多样性中的应用 | 第76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