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7页 |
1.1. 地域与时代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2. 团花纹样的典范意义 | 第12-18页 |
1.2.1. 广泛的分布态势 | 第12-14页 |
1.2.2. 密集的视觉张力 | 第14-15页 |
1.2.3. 繁复的平面构成 | 第15-16页 |
1.2.4. 系统的装饰语言 | 第16-18页 |
1.3. 相关文献及研究现状 | 第18-22页 |
1.4. 探索性尝试和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2-27页 |
1.4.1. 探索性研究尝试 | 第22-23页 |
1.4.2. 主要研究方法 | 第23-27页 |
第2章 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研究范畴 | 第27-36页 |
2.1.“形态特征”阐释下的团花分类 | 第28-29页 |
2.1.1. 单体结构团花 | 第28-29页 |
2.1.2. 群组结构团花 | 第29页 |
2.1.3. 半团花 | 第29页 |
2.1.4. 类团花 | 第29页 |
2.2.“表意特征”阐释下的团花分类 | 第29-36页 |
2.2.1. 有重要表意作用的团花 | 第30-31页 |
2.2.1.1. 佛教造像背光团花 | 第30页 |
2.2.1.2. 藻井团花 | 第30-31页 |
2.2.2. 偏重普通装饰作用的团花 | 第31-34页 |
2.2.2.1. 服饰团花 | 第31-32页 |
2.2.2.2. 建筑空间装饰团花 | 第32-34页 |
2.2.3. 其他类别团花 | 第34-36页 |
第3章“团”、“花”与“纹样”溯源 | 第36-55页 |
3.1. 佛教典籍中的“花” | 第39-45页 |
3.1.1. 莲花 | 第41-44页 |
3.1.1.1. 佛经中几种不同类别的莲花 | 第42页 |
3.1.1.2. 莲花形象的譬喻 | 第42-44页 |
3.1.1.3. 莲花的艺术表现 | 第44页 |
3.1.2. 佛教典籍中的其他花卉形象 | 第44-45页 |
3.1.2.1. 优昙华 | 第44页 |
3.1.2.2. 曼陀罗华 | 第44-45页 |
3.1.2.3. 曼殊沙华 | 第45页 |
3.2.“团”形式语言溯源 | 第45-47页 |
3.2.1. 从太极到瓦当 | 第46-47页 |
3.2.2. 内生性圆形与限定性圆形 | 第47页 |
3.3. 从自然形态到装饰纹样 | 第47-55页 |
3.3.1. 基本需求层面的“装饰”手法 | 第48-49页 |
3.3.2. 文化层面的含义表达 | 第49-50页 |
3.3.3. 装饰效果的建构 | 第50-52页 |
3.3.4. 动物与植物纹样装饰题材 | 第52-55页 |
第4章 莫高窟壁画团花纹样形式语言代际演变 | 第55-100页 |
4.1. 从北朝到唐代壁画风格转变概述 | 第56-59页 |
4.2. 北朝、隋代团花纹样演变 | 第59-64页 |
4.2.1. 北朝的团花纹样概况 | 第59-62页 |
4.2.2. 隋代团花纹样概况 | 第62-64页 |
4.3. 唐代壁画类团花代际统计与结构分析 | 第64-79页 |
4.3.1. 代际统计 | 第64-75页 |
4.3.2. 结构分析 | 第75-79页 |
4.3.2.1. 十字结构与六等分结构 | 第75-76页 |
4.3.2.2. 唐代团花纹样的原始十字结构 | 第76-77页 |
4.3.2.3. 中晚唐团花纹样的六等分结构 | 第77-78页 |
4.3.2.4. 唐代壁画类团花层次演变 | 第78-79页 |
4.4. 唐代单体团花纹样造型分析 | 第79-97页 |
4.4.1. 单体结构分析 | 第79-83页 |
4.4.2. 唐代团花纹样花瓣层次与组成元素分析 | 第83-97页 |
4.4.2.1. 唐代团花纹样层次流变特征 | 第83-86页 |
4.4.2.2. 初、盛唐团花纹样细节造型分析 | 第86-92页 |
4.4.2.3. 中、晚唐团花纹样细节造型分析 | 第92-97页 |
4.5. 莫高窟唐代壁画类团花纹样流变小结 | 第97-100页 |
第5章 莫高窟唐代服饰团花纹样造型演变 | 第100-117页 |
5.1. 唐代服饰团花纹样代际变化统计 | 第100-109页 |
5.1.1. 初、盛唐服饰团花纹样结构特征 | 第101-105页 |
5.1.2. 中、晚唐服饰团花纹样结构特征 | 第105-109页 |
5.2. 唐代壁画类团花纹样与服饰团花纹样代际变化比对 | 第109-114页 |
5.2.1. 壁画类与服饰团花纹样造型流变曲线比对 | 第109-111页 |
5.2.2. 服饰团花纹样与壁画类团花纹样层次流变对比 | 第111-114页 |
5.3. 服饰团花纹样与壁画类团花纹样的关联性 | 第114-117页 |
第6章 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形式语言特征 | 第117-170页 |
6.1. 壁画和彩塑的创作主体 | 第117-121页 |
6.2. 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形式语言特征 | 第121-166页 |
6.2.1. 从西域到东方的形式语言演变 | 第121-131页 |
6.2.2. 从宗教符号到世俗装饰的特征演变 | 第131-134页 |
6.2.3. 从具象自然形态到抽象装饰形态的特征演变 | 第134-136页 |
6.2.4. 从自由到拘谨的线与空间关系特征演变 | 第136-154页 |
6.2.4.1. 线性结构在唐代洞窟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| 第139-142页 |
6.2.4.2.“空”与空间关系 | 第142-147页 |
6.2.4.3. 唐代团花纹样空间布局的“几何”化解析 | 第147-154页 |
6.2.5. 从触觉感知到视觉感知的特征演变 | 第154-157页 |
6.2.6. 从差异性到体例化的特征演变 | 第157-166页 |
6.2.6.1. 手绘的差异性 | 第157-161页 |
6.2.6.2. 遵从模式的体例化 | 第161-166页 |
6.3. 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形式语言演变的生命力 | 第166-170页 |
第7章 唐代工艺美术和绘画类团花纹样 | 第170-195页 |
7.1. 现存唐代纺织品上的团花纹样 | 第170-177页 |
7.1.1. 以“印”、“染”方式呈现的团花 | 第170-173页 |
7.1.2. 以“织”的方式呈现的团花纹样 | 第173-177页 |
7.2. 唐代工艺品上的团花纹样 | 第177-184页 |
7.2.1. 金银器皿 | 第177-181页 |
7.2.2. 陶瓷 | 第181-182页 |
7.2.3. 方砖 | 第182-184页 |
7.3. 唐代绘画史料中的团花纹样 | 第184-195页 |
7.3.1. 绘画作品 | 第184-185页 |
7.3.2. 墓葬线刻团花纹样 | 第185-190页 |
7.3.3. 藏经洞绢画中的团花纹样 | 第190-195页 |
第8章 莫高窟唐代团花纹样构成与现当代设计比较 | 第195-204页 |
8.1. 团花纹样形式语言结构与现当代设计的共通性 | 第195-201页 |
8.1.1. 元素的复合重构语言 | 第195-197页 |
8.1.2. 宽泛的应用场阈 | 第197-198页 |
8.1.3. 观念与材料的关系表述 | 第198-199页 |
8.1.4. 丰厚的文化表意 | 第199-201页 |
8.2.“拈花微笑”与当代设计表意 | 第201-204页 |
结论 | 第204-208页 |
一、阶段性造型特点 | 第204-205页 |
二、形式语言特征的演变 | 第205-206页 |
三、表意的流变特点 | 第206-207页 |
四、展望 | 第207-2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8-214页 |
附录 1:莫高窟采样和实地考察洞窟分布图 | 第214-215页 |
附录 2:莫高窟团花纹样代际演变图谱 | 第215-216页 |
附录 3:敦煌莫高窟部分洞窟考察图形记录 | 第216-237页 |
附录 4:图录 | 第237-241页 |
附录 5:表录 | 第241-24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243-244页 |
致谢 | 第2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