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物理化学(理论化学)、化学物理学论文

若干新型超碱金属团簇的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

摘要第5-11页
第一章 前言第11-19页
    §1.1 超原子概念及发展第11-13页
    §1.2 超卤素第13-14页
    §1.3 超碱金属第14-15页
    §1.4 超原子复合物第15-16页
    §1.5 本文研究内容第16-19页
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第19-33页
    §2.1 分子轨道理论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§2.1.1 闭壳层分子的HFR方程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§2.1.2 开壳层分子的HFR方程第22-23页
    §2.2 电子相关问题第23-30页
        §2.2.1 电子相关能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§2.2.2 耦合簇方法(Coupled-cluster,CC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§2.2.3 微扰理论方法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§2.2.4 密度泛函理论(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,DFT)第28-30页
    §2.3 基组问题第30-33页
第三章 单核超碱金属的配体效应第33-61页
    3.1 同配体单核超碱金属阳离子第33-39页
        §3.1.1 引言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§3.1.2 计算方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§3.1.3 结果与讨论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3.1.3.1 几何构型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3.1.3.2 垂直电子亲和势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§3.1.4 结论第37-39页
    3.2 超碱金属OM_3(M=Li,Na,K)体系第39-51页
        §3.2.1 引言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§3.2.2 计算方法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§3.2.3 结果与讨论第41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3.2.3.1 几何构型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3.2.3.2 电离势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§3.2.4 结论第50-51页
    3.3 超碱金属FM_2(M=Li,Na,K,FLi_2)体系第51-61页
        §3.3.1 引言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§3.3.2 计算方法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§3.3.3 结果与讨论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3.3.3.1 几何构型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3.3.3.2 电离势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§3.3.4 结论第59-61页
第四章 双核超碱金属体系第61-89页
    4.1 同配体双核超碱金属B_2Li_(11)及其阳离子B_2Li_(11)~+第61-71页
        §4.1.1 引言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§4.1.2 计算方法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§4.1.3 结果与讨论第63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4.1.3.1 B_2Li_(11)的结构特征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4.1.3.2 B_2Li_(11)~+的结构特征第66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4.1.3.3 电离势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§4.1.4 结论第70-71页
    4.2 双核超碱金属体系M_2Li_(2k+1)~+(F_2Li_3~+,O_2Li_5~+,N_2Li_7~+和C_2Li_9~+)第71-89页
        §4.2.1 引言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§4.2.2 计算方法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§4.2.3 结果与讨论第72-8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4.2.3.1 F_2Li_3~+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4.2.3.2 O_2Li_5~+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4.2.3.3 N_2Li_7~+第77-8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4.2.3.4 C_2Li_9~+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§4.2.3.5 碱金属中性体系M_2Li_(2k+1)(F_2Li_3,O_2Li_5,N_2Li_7和C_2Li_9)的结构第83-87页
        §4.2.4 结论第87-89页
第五章 基团为中心的超碱金属阳离子YLI_3~+(Y=CO_3~(2-),SO_3~(2-),SO_4~(2-),O_4~(2-)和O_5~(2-)第89-109页
    §5.1.1 引言第89-90页
    §5.1.2 计算方法第90-91页
    §5.1.3 结果与讨论第91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§5.1.3.1 Li_3CO_3~+第91-94页
        §5.1.3.2 Li_3SO_3~+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§5.1.3.3 Li_3SO_4~+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§5.1.3.4 Li_3O_4~+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§5.1.3.5 Li_3O_5~+第104-108页
    §5.1.4 结论第108-109页
参考文献第109-131页
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131-133页
中文摘要第133-135页
ABSTRACT第135-137页
致谢第139页

论文共13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假单胞菌M18 gacS和gacA基因的克隆、蛋白表达与纯化研究
下一篇:喹啉废水反硝化反应器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与功能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