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12-16页 |
(一) 选题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 学术价值 | 第12页 |
2. 应用价值 | 第12-13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(四) 选题的创新点 | 第15-16页 |
一、冷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背景 | 第16-21页 |
(一) 国内背景 | 第16-19页 |
1.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需要文化外交作为支撑 | 第16-17页 |
2. 文化产业的提升为文化外交搭建平台 | 第17页 |
3. 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对其开展对华文化外交产生重要影响 | 第17-18页 |
4. 缓和日本国内经济与政治矛盾需要对华文化外交作为出口 | 第18-19页 |
(二) 国际背景 | 第19-21页 |
1.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共融的推动 | 第19页 |
2.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使日本更加重视对华文化外交 | 第19-20页 |
3. 软实力领域的竞争成为当代中日竞争主题 | 第20-21页 |
二、冷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战略目标 | 第21-26页 |
(一) 通过文化吸引力改善在华国家形象以谋求政治利益 | 第21-22页 |
(二) 通过文化产业提升文化“软实力”以谋求经济利益 | 第22-23页 |
(三) 通过对华文化输出以扩大文化影响力 | 第23页 |
(四) 通过价值观外交遏制中国崛起 | 第23-26页 |
三、冷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实践及特点 | 第26-36页 |
(一) 冷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实践 | 第26-32页 |
1. 加强人员交流与访问,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| 第26-28页 |
2. 推广日语教育,扩大文化影响力 | 第28-30页 |
3. 文化艺术交流,增强文化吸引力 | 第30页 |
4. 推广文化产品、践行“观光立国”,扩大日本的文化输出 | 第30-32页 |
5. 加强对华文化援助,改善日本在华形象 | 第32页 |
(二) 冷战后日本对华文化外交的特点 | 第32-36页 |
1. 对华文化外交主体和渠道的多样性 | 第32-33页 |
2. 对华文化外交机制和战略的创新性 | 第33-34页 |
3. 对华文化外交的民间化特色 | 第34页 |
4. 意识形态色彩更浓厚 | 第34-36页 |
四、日本对华文化外交的影响 | 第36-41页 |
(一) 日本对华文化外交的积极影响 | 第36-38页 |
1. 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日矛盾 | 第36-37页 |
2. 进一步拓宽了双边文化交流领域,进而加深了两国民众的相互理解 | 第37-38页 |
3. 扩大了双边经贸合作,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 | 第38页 |
(二) 日本对华文化外交的消极影响 | 第38-41页 |
1. 价值观输出增大了中日民众的心理距离 | 第38-39页 |
2. 日本对华文化外交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形成一定的冲击 | 第39-40页 |
3. 日本腐朽文化的侵蚀对中国人的思想产生不利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五、我国应如何应对日本对华文化外交 | 第41-47页 |
(一) 以文化开放包容态度促进中日文化交流 | 第41页 |
(二) 理性认识日本的对华文化外交活动 | 第41-42页 |
(三)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,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| 第42-43页 |
(四) 完善我国文化外交的理论框架建构与战略机制建设 | 第43-44页 |
1. 重视制定对日文化外交战略,构建理论框架 | 第43页 |
2. 促进对日文化外交战略的机制建设与完善 | 第43页 |
3. 创新日本孔子学院发展模式 | 第43-44页 |
(五) 全面发展文化产业,构建文化软实力 | 第44-45页 |
1. 构建合理的结构体系 | 第44-45页 |
2. 重视文化创新能力 | 第45页 |
3. 实施国家品牌战略,提升国家形象 | 第45页 |
(六) 开展多元文化外交,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| 第45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3页 |
后记 | 第53-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