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教育论文--教学理论论文--教学法和教学组织论文

中国教学法的演进(1912-1949)

摘要第7-8页
Abstract第8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19页
    一、研究的缘起第10-11页
    二、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1页
    三、文献综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关于外国引进的教学法在中国传播与实践的研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关于一些教学法基本含义的介绍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关于民国时期教学法对现代的启示和影响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(四)关于民国时期教育家独创教学法的描述第13-15页
    四、相关概念的比较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教学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教学方法第16-17页
    五、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历史研究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文献分析法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案例分析法第17-18页
    六、创新之处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研究视角上的创新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第18页
    注释第18-19页
第二章 引进与吸纳——“进步教育”教学法的引入第19-32页
    一、道尔顿制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道尔顿制在中国传播的具体情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道尔顿制在中国实践的具体情况第21-22页
    二、文纳特卡制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文纳特卡制在中国传播情况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文纳特卡制在中国实践情况分析第23-24页
    三、设计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设计教学法在中国传播状况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设计教学法在中国实践情况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四、二部制在中国的传播第26-27页
    五、德可乐利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第27-30页
    注释第30-32页
第三章 调和与过渡——教学法的本土化实验第32-44页
    一、舒新城、廖世承与道尔顿制实验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道尔顿制简介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对道尔顿制实验的本土化实施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舒新城、廖世承对道尔顿制的本土化意义第35-36页
    二、俞子夷、沈百英与设计教学法实验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设计教学法简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对设计教学法实验的本土化实施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俞子夷、沈百英对设计教学法的本土化意义第38-39页
    三、文纳特卡制的实验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对文纳特卡制的介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文纳特卡制实验的本土化实施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文纳特卡制本土化实验的意义第41-42页
    注释第42-44页
第四章 批判与独创——中国教学法的创生第44-62页
    一、李廉方与“廉方教学法”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廉方教学法”创立的缘由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廉方教学法”的内容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“廉方教学法”的评价第47-48页
    二、陶行知与“教学做合一”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教学做合一”的理论渊源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教学做合一”的发展过程及其基本内容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陶行知先生的“教学做合一”教学法的评价第51-52页
    三、陈鹤琴与“活教育”教学法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活教育”教学法形成的背景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活教育”教学法的理论渊源及基本内容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“活教育”教学法的评价第55-56页
    四、张士一与“外语情境教学法”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(一)“外语情境教学法”的形成背景和理论渊源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(二)“外语情境教学法”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(三)对“外语情境教学法”的评价第58-60页
    注释第60-62页
第五章 1912—1949年中国教学法发展的特点第62-70页
    一、江苏、浙江成为教学法发展的主要基地第62-64页
    二、教育思潮影响下的教学法层出不穷第64-65页
    三、各科教学法的发展占主导地位第65-66页
    四、三十年代是教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第66-67页
    五、教育期刊成为教学法宣传的主要阵地第67-68页
    注释第68-70页
结语第70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-76页
致谢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频短波胃电刺激影响大鼠胃感觉功能的外周通路研究
下一篇:新入职小学教师个人因素对教学能力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