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市政工程论文--给水工程(上水道工程)论文--取水工程论文

薄含水层黄河谷地地下水高效取水方式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绪论第9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研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水文地质研究程度第16-17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8-19页
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概况第19-29页
    2.1 地理位置概况第19-20页
    2.2 气象水文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气象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水文第22-23页
    2.3 地形地貌特征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形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貌第23-25页
    2.4 地质特征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构造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地层第26-29页
第三章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第29-42页
    3.1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特征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三叠系碎屑岩类裂隙水第29页
    3.2 含水层特征及富水性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含水层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三叠系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层第33页
    3.3 地下水的补给、径流与排泄条件第33-35页
    3.4 水化学特征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第四系冲洪积层孔隙潜水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三叠系碎屑岩类裂隙水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地表水第37-39页
    3.5 水动态特征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地下水动态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地表水动态第40-42页
第四章 取水建筑物取水效果第42-77页
    4.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其数学描述第42-45页
    4.2 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渗透系数(K)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给水度(μ)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大气降水入渗系数()第47页
    4.3 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计算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天然补给量计算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储存量第49页
    4.4 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计算第49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开采方式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允许开采量计算第50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各取水建筑物取水效果对比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保证程度论证第76-77页
第五章 推荐方案的优化第77-88页
    5.1 渗流井布设位置第78-79页
    5.2 渗流孔伸入第四系长度第79-82页
    5.3 渗流孔直径第82-85页
    5.4 总硐室个数相同不同渗流井个数第85-86页
    5.5 优化后的方案第86-87页
    5.6 小结第87-88页
结论第88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3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93-94页
致谢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颜色与形状特征的圆形交通标志识别
下一篇:渗流井取水物理模拟试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