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7页 |
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目录 | 第10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4页 |
1.1 痢疾杆菌 | 第13-17页 |
1.1.1 痢疾杆菌的发现及其致病性 | 第13-14页 |
1.1.2 痢疾杆菌的感染过程 | 第14页 |
1.1.3 痢疾杆菌的毒性质粒 | 第14-15页 |
1.1.4 痢疾杆菌的三型分泌系统 | 第15-16页 |
1.1.5 痢疾杆菌效应蛋白 | 第16-17页 |
1.2 泛素化系统 | 第17-21页 |
1.2.1 什么是蛋白泛素化途径 | 第17-18页 |
1.2.2 蛋白泛素化途径的基本成分 | 第18-21页 |
1.2.2.1 泛素(Ub) | 第18-19页 |
1.2.2.2 泛素激活酶(E1) | 第19页 |
1.2.2.3 泛素结合酶(E2) | 第19-21页 |
1.2.2.4 泛素连接酶(E3) | 第21页 |
1.3 痢疾杆菌效应蛋白对蛋白泛素化途径的调控 | 第21-24页 |
1.3.1 痢疾杆菌效应蛋白OspI | 第21-22页 |
1.3.2 痢疾杆菌效应蛋白IpaH3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材料和方法 | 第24-43页 |
2.1 材料 | 第24-26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1.3 实验仪器 | 第25-26页 |
2.2 方法 | 第26-43页 |
2.2.1 常用试剂的配置 | 第26页 |
2.2.2 分子克隆 | 第26-32页 |
2.2.3 目的基因的鉴定 | 第32-34页 |
2.2.4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| 第34-38页 |
2.2.5 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检测 | 第38-39页 |
2.2.6 E2~Ub的制备 | 第39页 |
2.2.7 蛋白结晶 | 第39-41页 |
2.2.8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| 第41-43页 |
第3章 结果和讨论 | 第43-70页 |
3.1 效应蛋白OspI和Ubc13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| 第43-54页 |
3.1.1 OspI C62A突变体的表达纯化 | 第43-45页 |
3.1.1.1 OspI C62A的亲和纯化结果 | 第43页 |
3.1.1.2 OspI C62A的进一步纯化结果 | 第43-45页 |
3.1.2 Ubc13的表达纯化 | 第45-47页 |
3.1.2.1 Ubc13的亲和纯化结果 | 第45页 |
3.1.2.2 Ubc13的进一步纯化结果 | 第45-47页 |
3.1.3 OspI-Ubc13复合物晶体的筛选、优化与衍射 | 第47-50页 |
3.1.3.1 OspI-Ubc13复合物晶体的初步筛选及晶体优化 | 第47-48页 |
3.1.3.2 OspI-Ubc13复合物晶体的衍射结果 | 第48-50页 |
3.1.4 OspI-Ubc13复合物的结构解析 | 第50-54页 |
3.1.4.1 OspI-Ubc13复合物的整体结构 | 第50-51页 |
3.1.4.2 OspI与Ubc13间的相互作用面 | 第51-52页 |
3.1.4.3 OspI的催化机制 | 第52-53页 |
3.1.4.4 OspI催化口袋的构象变化 | 第53-54页 |
3.2 效应蛋白IpaH3和UbcH5c~Ub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| 第54-70页 |
3.2.1 IpaH3的表达纯化 | 第54-56页 |
3.2.2 UbcH5C~Ub的合成与纯化 | 第56-61页 |
3.2.3 IpaH3 CTD与UbcH5c~Ub间的相互作用检测 | 第61-63页 |
3.2.4 IpaH3与UbcH5c~Ub的结晶与优化 | 第63-70页 |
3.2.4.1 IpaH3 CTD与UbcH5c~Ub复合物晶体的初步筛选 | 第63-65页 |
3.2.4.2 非复合物晶体的排除 | 第65-67页 |
3.2.4.3 全长IpaH3与UbcH5c-Ub复合物晶体的筛选及优化 | 第67-70页 |
结论 | 第70-72页 |
OspI与Ubc13的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| 第70页 |
IpaH3与UbcH5c~Ub的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7页 |
个人简历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