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区风环境与斜拉桥的风致振动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7页 |
1.1 引言 | 第8-9页 |
1.2 自然风对桥梁的作用形式 | 第9-11页 |
1.2.1 风和桥梁的相互作用 | 第9-10页 |
1.2.2 风致振动的主要形式 | 第10-11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理论发展 | 第11-13页 |
1.3.1 研究方法与手段 | 第11-12页 |
1.3.2 桥梁抗风理论的发展趋势 | 第12页 |
1.3.3 风致振动的控制 | 第12-13页 |
1.4 桥梁抗风设计思路 | 第13页 |
1.5 工程实例 | 第13-15页 |
1.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山区地形的风环境 | 第17-32页 |
2.1 风的概况 | 第17页 |
2.2 山区的基本风速 | 第17-20页 |
2.2.1 山区风的分类 | 第18-20页 |
2.2.2 影响山区基本风速的因素 | 第20页 |
2.3 神农溪桥基本风速的确定 | 第20-25页 |
2.3.1 标准气象台的选取 | 第21-23页 |
2.3.2 气象数据的处理 | 第23页 |
2.3.3 山区结构抗风设计风速的推导 | 第23页 |
2.3.4 神农溪桥的抗风设计风速 | 第23-25页 |
2.4 三分力系数 | 第25-27页 |
2.4.1 三分力系数的来源和意义 | 第25-26页 |
2.4.2 三分力系数的模拟方法 | 第26页 |
2.4.3 神农溪桥主梁节段模型风洞试验 | 第26-27页 |
2.5 神农溪桥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5.1 斜拉桥模型 | 第27-28页 |
2.5.2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 | 第28-30页 |
2.5.3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小结 | 第30-31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静风稳定分析 | 第32-48页 |
3.1 桥梁静风稳定概述 | 第32页 |
3.2 静风荷载 | 第32-34页 |
3.3 静风稳定的研究方法 | 第34-36页 |
3.3.1 线性方法 | 第34-35页 |
3.3.2 非线性方法 | 第35-36页 |
3.3.3 最新理论发展动态 | 第36页 |
3.4 静风稳定的相关计算 | 第36-47页 |
3.4.1 二维线性静风稳定计算及结果 | 第36-37页 |
3.4.2 三维非线性静风稳定计算及结果 | 第37-39页 |
3.4.3 神农溪桥有限元模型 | 第39页 |
3.4.4 斜拉桥构件的风荷载 | 第39-41页 |
3.4.5 抗风设计风速下的计算结果 | 第41-44页 |
3.4.6 静风稳定进一步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4.7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桥梁颤振与抖振分析 | 第48-74页 |
4.1 颤振与抖振概论 | 第48-51页 |
4.2 神农溪桥颤振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 气动导数测定 | 第52-54页 |
4.4 涡激振动试验 | 第54-55页 |
4.5 抖振分析的主要方法 | 第55-64页 |
4.5.1 抖振响应的频域分析方法 | 第55-58页 |
4.5.2 全桥模型风洞试验方法 | 第58-59页 |
4.5.3 抖振响应的时域分析方法 | 第59-62页 |
4.5.4 脉动风场的数值模拟 | 第62页 |
4.5.5 谐波合成法的改进 | 第62-64页 |
4.6 神农桥抖振时域模型分析 | 第64-73页 |
4.6.1 神农溪桥有限元模型 | 第64页 |
4.6.2 脉动风场的模拟和抖振风荷载 | 第64-67页 |
4.6.3 结构阻尼的确定 | 第67页 |
4.6.4 成桥阶段抖振力计算 | 第67-69页 |
4.6.5 施工阶段神农溪桥抖振计算 | 第69-71页 |
4.6.6 结果数据分析 | 第71-73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8页 |
致谢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