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7页 |
1.1 引言 | 第10-11页 |
1.2 水体中铬的来源和存在形式 | 第11-12页 |
1.3 水体中铬的污染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4 水体中铬的污染危害 | 第14-16页 |
1.4.1 铬污染对动植物的危害 | 第15页 |
1.4.2 铬污染对人类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5 目前国内外水体中铬污染的治理方法和技术 | 第16-22页 |
1.5.1 化学还原沉淀法 | 第16-17页 |
1.5.2 吸附法 | 第17-19页 |
1.5.3 电解法 | 第19-20页 |
1.5.4 膜滤法 | 第20-21页 |
1.5.5 光催化法 | 第21页 |
1.5.6 多学科结合法 | 第21-22页 |
1.5.7 各种除铬方法的比较 | 第22页 |
1.6 研究选题背景、意义及前期工作准备 | 第22-27页 |
1.6.1 选题背景和依据 | 第22-24页 |
1.6.2 选题目的和依据 | 第24-25页 |
1.6.3 本研究前期工作和基础 | 第25页 |
1.6.4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6.5 研究的水样 | 第26-27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7-28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8-29页 |
2.2.1 实验分析测试 | 第28页 |
2.2.2 实验步骤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脉冲电场法除Cr~(6+)原理和方案设计 | 第29-39页 |
3.1 脉冲电场法 | 第29页 |
3.2 脉冲电场除Cr~(6+)机理探究 | 第29-34页 |
3.2.1 三效应 | 第30-31页 |
3.2.2 四过程 | 第31-32页 |
3.2.3 脉冲电场法除水中Cr~(6+)的机理方框图 | 第32-34页 |
3.3 方案设计 | 第34-39页 |
3.3.1 设计原则及思路 | 第34页 |
3.3.2 电路原理示意图 | 第34-36页 |
3.3.3 脉冲电场除铬的影响因素 | 第36-37页 |
3.3.4 电场法除Cr~(6+)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37页 |
3.3.5 材料的选择 | 第37-38页 |
3.3.6 样品检测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Fe-C异质极板脉冲电场法除Cr~(6+)的初步探索 | 第39-49页 |
4.1 不同脉冲峰值电压对去除Cr~(6+)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4.2 不同作用时间对去除Cr~(6+)的影响 | 第42-46页 |
4.3 总铬含量的测定 | 第46-4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脉冲电场-共沉淀法除Cr~(6+) | 第49-65页 |
5.1 不同脉冲峰值电压对去除Cr~(6+)的影响 | 第49-52页 |
5.2 不同作用时间对去除Cr~(6+)的影响 | 第52-54页 |
5.3 FeSO_4·7H_2O的添加量对去除Cr~(6+)的影响 | 第54-58页 |
5.4 NaOH对去除Cr~(6+)的影响 | 第58-62页 |
5.5 还原沉淀法除Cr~(6+)的比较研究 | 第62-6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6.1 总结 | 第65-66页 |
6.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| 第66页 |
6.3 展望 | 第66-67页 |
附录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获奖情况及参与的项目 | 第67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