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9页 |
引言 | 第9-12页 |
一 记者兼职的界定与分类 | 第12-24页 |
(一) 记者兼职之界定 | 第12-14页 |
1. 记者之范畴 | 第12-13页 |
2. 兼职之概念 | 第13-14页 |
3. 记者兼职之内涵 | 第14页 |
(二) 记者兼职不等于有偿新闻 | 第14-16页 |
1. 有偿新闻的概念及表现 | 第15页 |
2. 记者兼职与有偿新闻的区别 | 第15-16页 |
(三) 记者兼职之分类梳理 | 第16-24页 |
1. 记者兼职之部门分类 | 第16-18页 |
2. 记者兼职之影响分类 | 第18-21页 |
3. 记者兼职之操作分类 | 第21-24页 |
二 转型期记者兼职问题之影响 | 第24-31页 |
(一) 公权力兼职之影响——以记者“挂职”为例 | 第24-27页 |
1. 记者挂职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| 第25-26页 |
2. 助长“特权”思想,不利于新闻记者的职业化 | 第26-27页 |
3. 影响媒体的公信力,有悖于当前的新闻改革 | 第27页 |
(二) 获益兼职和社会兼职之影响 | 第27-31页 |
1. 影响记者公正报道,不利于记者职业形象的塑造和提升 | 第27-28页 |
2. 降低新闻媒体公信力,损害新闻媒体的品牌形象 | 第28-29页 |
3. 影响新闻媒体的公平竞争,不利于媒体市场有序运行 | 第29-31页 |
三 转型期记者兼职问题之土壤 | 第31-38页 |
(一) 新闻的公共物品性质——记者兼职产生利益冲突之根源 | 第31-32页 |
1. 新闻在消费过程中“外在性”强 | 第31-32页 |
2. 新闻在消费中的非排除性 | 第32页 |
(二) 体制转型——记者兼职问题之凸显 | 第32-35页 |
1. 体制转型带给记者困惑与迷茫 | 第33页 |
2. 转型中伴随商业主义、经济利益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侵蚀 | 第33-34页 |
3. 伦理规范与体制转型的“节奏”不相衔接 | 第34-35页 |
(三) 职业现状——记者兼职之内在因素 | 第35-38页 |
1. 生存的艰难状况 | 第35页 |
2. 良莠不齐的记者队伍 | 第35-36页 |
3. 记者职业意识的缺失 | 第36-38页 |
四 转型期记者兼职问题之对策 | 第38-43页 |
(一) 具体职业规范之制定 | 第38-40页 |
1. 美国自律组织及新闻媒体的职业规范 | 第38-39页 |
2. 我国现行的新闻职业规范 | 第39-40页 |
3. 明确化、具体化的职业规范之制定 | 第40页 |
(二) 专业、优质记者之培养 | 第40-43页 |
1. 新闻院校重新审视新闻伦理教育 | 第40-41页 |
2. 将新闻伦理教育纳入岗前培训和在职人员培训 | 第41-42页 |
3. 完善相关制度为记者提供现实保障 | 第42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