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9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6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7-39页 |
1 遗传标记研究进展 | 第17-24页 |
1.1 形态学标记 | 第18页 |
1.2 细胞学标记 | 第18-19页 |
1.3 生物化学标记 | 第19页 |
1.4 免疫学标记 | 第19页 |
1.5 分子生物学标记 | 第19-23页 |
1.6 鱼类性别特异分子标记 | 第23-24页 |
2 脊椎动物性别决定 | 第24-29页 |
2.1 哺乳类性别决定 | 第24-25页 |
2.2 鸟类性别决定 | 第25页 |
2.3 爬行类性别决定 | 第25-26页 |
2.4 两栖类性别决定 | 第26-27页 |
2.5 鱼类性别决定 | 第27-29页 |
3 性别决定基因研究进展 | 第29-33页 |
3.1 SRY基因 | 第30页 |
3.2 Dmrt1基因 | 第30-31页 |
3.3 DMY基因 | 第31页 |
3.4 DM-W基因 | 第31-32页 |
3.5 amhy基因 | 第32页 |
3.6 sdY基因 | 第32-33页 |
3.7 GSDFY基因 | 第33页 |
4 全雄罗非鱼获得途径 | 第33-36页 |
4.1 人工挑选 | 第33页 |
4.2 激素诱导性逆转 | 第33-34页 |
4.3 种间杂交 | 第34页 |
4.4 遗传全雄罗非鱼技术 | 第34-35页 |
4.5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技术 | 第35-36页 |
5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和意义 | 第36-39页 |
第2章 RAPD筛选尼罗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 | 第39-59页 |
1 引言 | 第39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39-40页 |
2.2 引物序列 | 第40页 |
2.3 主要试剂 | 第40页 |
2.4 主要仪器 | 第40页 |
2.5 有关试剂的配制 | 第40-41页 |
2.6 实验方法 | 第41-44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44-56页 |
3.1 尼罗罗非鱼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44页 |
3.2 尼罗罗非鱼RAPD扩增结果及其分析 | 第44-54页 |
3.3 性别特异DNA片段的基因组比对分析 | 第54-55页 |
3.4 性别特异SCAR标记的转化 | 第55页 |
3.5 尼罗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验证 | 第55-56页 |
4 讨论 | 第56-59页 |
4.1 RAPD技术用于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筛选 | 第56-57页 |
4.2 扩增结果讨论分析 | 第57-59页 |
第3章 AFLP筛选尼罗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 | 第59-75页 |
1 前言 | 第59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59-6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59页 |
2.2 主要仪器 | 第59页 |
2.3 主要试剂 | 第59-60页 |
2.4 溶液配制 | 第60页 |
2.5 尼罗罗非鱼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60页 |
2.6 AFLP分析 | 第60-61页 |
2.7 基因组DNA双酶切 | 第61页 |
2.8 连接反应 | 第61页 |
2.9 预扩增 | 第61-62页 |
2.10 选择性扩增 | 第62页 |
2.11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制备 | 第62页 |
2.12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 | 第62-63页 |
2.13 从PAGE胶中回收DNA片段 | 第63页 |
2.14 第2轮PCR扩增 | 第63页 |
2.15 差异条带的回收及测序 | 第63页 |
2.16 SCAR引物的设计 | 第63页 |
2.17 图象采集和分析 | 第63-64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1页 |
3.1 基因组DNA的抽提结果 | 第64页 |
3.2 酶切结果 | 第64页 |
3.3 预扩增反应 | 第64-65页 |
3.4 选择性扩增 | 第65页 |
3.5 AFLP扩增结果 | 第65-67页 |
3.6 SCAR引物的设计 | 第67页 |
3.7 尼罗罗非鱼性别特异扩增图谱 | 第67-68页 |
3.8 X或Y染色体特异序列比对分析 | 第68-71页 |
4 讨论 | 第71-75页 |
4.1 影响AFLP分析的因素 | 第72页 |
4.2 尼罗罗非鱼性别特异分子标记 | 第72-73页 |
4.3 SCAR标记的转换 | 第73页 |
4.4 鱼类性别分子鉴定 | 第73-75页 |
第4章 PCR随机扩增性别决定区间筛选性别特异分子标记 | 第75-81页 |
1 前言 | 第75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75-76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76-78页 |
3.1 扩增结果 | 第76页 |
3.2 序列比对分析 | 第76-78页 |
3.3 转化为SCAR标记 | 第78页 |
4 讨论 | 第78-81页 |
第5章 性别特异分子标记的应用 | 第81-103页 |
1 前言 | 第81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81-88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81-82页 |
2.2 主要药品与试剂 | 第82-84页 |
2.3 主要仪器 | 第84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84-88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88-99页 |
3.1 分子标记对XX(♀)×XX((?))繁殖后代遗传性别鉴定 | 第88页 |
3.2 分子标记对XX(♀)×XY((?))繁殖后代遗传性别鉴定 | 第88-89页 |
3.3 分子标记对XX(♀)×YY(((?))繁殖后代遗传性别鉴定 | 第89-90页 |
3.4 分子标记对XY(♀)×XY((?))繁殖后代遗传性别鉴定 | 第90页 |
3.5 分子标记对XY(♀)×YY((?))繁殖后代遗传性别鉴定 | 第90页 |
3.6 对不同来源尼罗罗非鱼进行遗传性别鉴定 | 第90-91页 |
3.7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(MAS)遗传全雄罗非鱼(GMT)技术的建立 | 第91-92页 |
3.8 尼罗罗非鱼物理图谱 | 第92页 |
3.9 分子标记的染色体定位 | 第92-96页 |
3.10 分子标记与性别决定位点的遗传连锁分析 | 第96-98页 |
3.11 四种丽鱼科鱼类基因组序列分析确定LG23上性别决定区间物理距离 | 第98-99页 |
4 讨论 | 第99-103页 |
4.1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遗传全雄罗非鱼 | 第99页 |
4.2 对不同来源家系罗非鱼的鉴定分析 | 第99-100页 |
4.3 罗非鱼遗传鉴定与表型鉴定出现偏差的原因 | 第100页 |
4.4 性别特异分子标记与性别决定位点遗传连锁分析 | 第100-101页 |
4.5 FISH定位结果分析 | 第101-103页 |
第6章 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候选基因sdY的分子克隆 | 第103-123页 |
1 前言 | 第103-104页 |
2 材料和方法 | 第104-108页 |
2.1 实验动物 | 第104页 |
2.2 药品、试剂和仪器 | 第104-105页 |
2.3 有关试剂的配置 | 第105页 |
2.4 实验方法 | 第105-108页 |
3. 实验结果 | 第108-119页 |
3.1 尼罗罗非鱼基因组Fosmid文库阳性克隆的筛选 | 第108-109页 |
3.2 尼罗罗非鱼sdX和sdY基因结构分析 | 第109-110页 |
3.3 尼罗罗非鱼sdX和sdY差异序列的验证 | 第110-111页 |
3.4 罗非鱼sdY基因RACE扩增 | 第111-112页 |
3.5 尼罗罗非鱼sdX和sdY cDNA序列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3.6 罗非鱼sdX和sdY系统进化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3.7 罗非鱼sdX和sdY组织分布 | 第114-115页 |
3.8 罗非鱼sdX和sdY在个体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 | 第115-116页 |
3.9 药物处理诱导性逆转对sdX和sdY表达的影响 | 第116-117页 |
3.10 罗非鱼sdY蛋白表达模式 | 第117-119页 |
4. 讨论 | 第119-123页 |
4.1 罗非鱼性别决定候选基因sdY的原位克隆 | 第119-120页 |
4.2 sdX与sdY基因表达模式研究 | 第120页 |
4.3 性别决定基因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分析 | 第120-121页 |
4.4 药物处理对sdX和sdY基因表达影响 | 第121-122页 |
4.5 鱼类性别决定基因作用机理 | 第122页 |
4.6 sdY基因在基础理论研究与水产养殖中的潜在应用 | 第122-123页 |
结论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37页 |
致谢 | 第137-139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| 第139-141页 |
专利申请情况 | 第141页 |
在读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| 第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