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 | 第10-11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1-19页 |
1 引言 | 第19-21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2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| 第20-21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9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1-24页 |
2.1.1 供试菌株与质粒 | 第21页 |
2.1.2 主要材料与试剂 | 第21页 |
2.1.3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1-22页 |
2.1.4 培养基与溶液配方 | 第22-24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4-29页 |
2.2.1 重组质粒的构建 | 第24-25页 |
2.2.2 大肠杆菌TOP10菌株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| 第25页 |
2.2.3 重组质粒的验证 | 第25页 |
2.2.4 粟酒裂殖酵母yAS56菌株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| 第25-26页 |
2.2.5 重组酵母工程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| 第26页 |
2.2.6 重组酵母工程菌株胞内 β-葡聚糖酶活力的测定 | 第26页 |
2.2.7 重组酵母工程菌株质粒稳定性的测定 | 第26页 |
2.2.8 葡糖酸醋杆菌和酿酒酵母降解利用KGM能力的鉴定 | 第26页 |
2.2.9 红茶菌发酵种子液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2.10 红茶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长情况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2.11 红茶菌发酵对照试验 | 第27页 |
2.2.12 魔芋红茶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| 第27页 |
2.2.13 魔芋红茶菌发酵部分因子析因试验 | 第27-28页 |
2.2.14 魔芋红茶菌发酵中心组合试验 | 第28页 |
2.2.15 供试魔芋精粉主要成分的分析 | 第28页 |
2.2.16 红茶菌液总酸的测定 | 第28页 |
2.2.17 红茶菌发酵过程中水分蒸发的测定 | 第28页 |
2.2.18 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| 第28-29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40页 |
3.1 重组质粒的构建 | 第29-30页 |
3.2 重组酵母工程菌株的构建与筛选 | 第30-32页 |
3.2.1 重组酵母工程菌的转化与鉴定 | 第30-31页 |
3.2.2 重组酵母工程菌生长情况与胞内 β-葡聚糖酶酶活力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3.2.3 重组酵母工程菌株稳定性的测定 | 第32页 |
3.3 供试魔芋精粉的主要成分 | 第32页 |
3.4 红茶菌发酵期间水分蒸发量的测定 | 第32-33页 |
3.5 红茶菌振荡培养试验 | 第33-34页 |
3.5.1 红茶菌振荡培养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| 第33页 |
3.5.2 红茶菌振荡培养过程中红茶菌液总酸和总糖的变化 | 第33-34页 |
3.6 红茶菌发酵对照试验 | 第34页 |
3.7 魔芋红茶菌发酵单因素试验 | 第34-36页 |
3.7.1 发酵时间对总酸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7.2 绿茶浓度对总酸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7.3 蔗糖浓度对总酸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7.4 魔芋精粉浓度对总酸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7.5 接种量对总酸的影响 | 第35页 |
3.7.6 酵母接种细胞比对红茶菌液总酸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7.7 装液量对总酸的影响 | 第36页 |
3.8 魔芋红茶菌发酵部分因子析因试验 | 第36-37页 |
3.9 魔芋红茶菌发酵中心组合试验 | 第37-40页 |
4 讨论 | 第40-42页 |
5 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个人简介 | 第56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