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被告人认罪问题概述 | 第8-13页 |
一、被告人认罪的概念 | 第8页 |
二、被告人认罪的构成要件 | 第8-9页 |
三、被告人认罪制度 | 第9-10页 |
四、被告人认罪与相似概念的辨析 | 第10-13页 |
(一) 被告人认罪与自白 | 第10-11页 |
(二) 被告人认罪与自首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被告人认罪制度的国外立法例 | 第13-24页 |
一、美国被告人认罪制度 | 第13-16页 |
(一) 罪状认否程序 | 第13-14页 |
(二) 辩诉交易制度 | 第14-16页 |
二、德国被告人认罪制度 | 第16-20页 |
(一) 处罚令程序 | 第16-17页 |
(二) 刑事协商制度 | 第17-20页 |
三、法国被告人认罪制度 | 第20-24页 |
(一) 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历史沿革与创设 | 第20-21页 |
(二) 庭前认罪答辩程序的程序设计 | 第21-22页 |
(三) 小结 | 第22-24页 |
第三章 被告人认罪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分析 | 第24-32页 |
一、被告人认罪制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| 第24-28页 |
(一) 刑事诉讼主体与刑事诉讼程序选择权 | 第24-26页 |
(二) 人权保障的矛盾命题 | 第26-28页 |
二、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对被告人认罪制度的设计差异分析 | 第28-32页 |
第四章 如何构建我国的被告人认罪制度 | 第32-42页 |
一、我国当下“被告人认罪制度”评析 | 第32-35页 |
二、我国建立被告人认罪制度的必要性 | 第35-37页 |
(一) 我国诉讼模式的基本属性问题 | 第35-36页 |
(二) 如何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? | 第36-37页 |
三、被告人认罪程序的构建与刑事诉讼重心的转移 | 第37-42页 |
(一) 设置庭前程序 | 第37-38页 |
(二) 建立有层次的速决程序体系 | 第38-40页 |
(三) 完善指定辩护制度 | 第40页 |
(四) 完善量刑折扣制度 | 第40-41页 |
(五) 限制上诉权 | 第41-42页 |
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书目 | 第43-45页 |
致谢 | 第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