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动与轨道激扰作用下列车车体动态响应研究
致谢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14-17页 |
1.2.1 列车空气动力学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列车多刚体动力学的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20页 |
2 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数值计算模型 | 第20-36页 |
2.1 基本控制方程 | 第20-22页 |
2.1.1 质量守恒方程 | 第20-21页 |
2.1.2 动量守恒方程 | 第21页 |
2.1.3 能量守恒方程 | 第21-22页 |
2.2 湍流模型 | 第22-25页 |
2.2.1 湍流模拟数值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2.2 k-ε两方程模型 | 第23-25页 |
2.2.3 壁面函数法 | 第25页 |
2.3 CFD常用数值计算方法 | 第25-27页 |
2.3.1 有限差分法 | 第25-26页 |
2.3.2 有限元法 | 第26页 |
2.3.3 有限体积法 | 第26-27页 |
2.4 动网格和滑移网格 | 第27-29页 |
2.4.1 动网格 | 第27页 |
2.4.2 滑移网格 | 第27-29页 |
2.5 列车流场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29-34页 |
2.5.1 几何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5.2 计算区域划分 | 第30-31页 |
2.5.3 边界条件 | 第31-32页 |
2.5.4 网格划分 | 第32-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3 不同工况下高速列车气动特性研究 | 第36-66页 |
3.1 明线运行工况列车气动特性分析 | 第36-45页 |
3.1.1 列车表面压力分布 | 第36-38页 |
3.1.2 列车周围流场压力分布特性 | 第38-40页 |
3.1.3 明线运行工况整车气动力分析 | 第40-45页 |
3.2 明线交会工况列车气动特性分析 | 第45-65页 |
3.2.1 会车模型的验证 | 第45-46页 |
3.2.2 列车交会时外流场压力分布特性 | 第46-49页 |
3.2.3 列车交会时表面压力分析 | 第49-51页 |
3.2.4 明线交会压力波特性分析 | 第51-59页 |
3.2.5 明线交会工况整车气动力分析 | 第59-65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4 气动与轨道激扰作用下列车车体动态响应分析 | 第66-84页 |
4.1 车辆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66-72页 |
4.1.1 多体系统动力学运动方程 | 第66-67页 |
4.1.2 高速列车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| 第67-71页 |
4.1.3 轨道激扰 | 第71-72页 |
4.2 气动载荷的施加 | 第72-73页 |
4.3 车辆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 | 第73-75页 |
4.4 高速列车会车过程的动力学特性 | 第75-82页 |
4.4.1 会车过程中列车姿态的变化 | 第75-77页 |
4.4.2 会车过程中列车的安全性分析 | 第77-80页 |
4.4.3 会车过程中列车的平稳性分析 | 第80-8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5 基于气动压力及振动载荷的裙板动应力及损伤分析 | 第84-102页 |
5.1 设备舱裙板动应力计算方法 | 第84-87页 |
5.1.1 准静态应力法 | 第84-85页 |
5.1.2 瞬态动力学法 | 第85-86页 |
5.1.3 谐响应分析法 | 第86-87页 |
5.1.4 随机振动应力分析法 | 第87页 |
5.2 裙板瞬态动力学响应分析 | 第87-95页 |
5.2.1 裙板结构模型及材料性能参数 | 第87-88页 |
5.2.2 裙板结构基本载荷定义 | 第88-89页 |
5.2.3 裙板动应力响应分析 | 第89-95页 |
5.3 裙板损伤分析 | 第95-101页 |
5.3.1 一维应力谱的编制 | 第95-98页 |
5.3.2 等效应力幅计算 | 第98-100页 |
5.3.3 损伤计算 | 第100-101页 |
5.4 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102-10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102-103页 |
6.2 展望及不足 | 第103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8页 |
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8-112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