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6页 |
1 引言 | 第16-28页 |
·奶牛乳腺炎的分类 | 第16-19页 |
·传染性奶牛乳腺炎 | 第17-18页 |
·环境性奶牛乳腺炎 | 第18-19页 |
·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奶牛乳腺炎 | 第19页 |
·奶牛乳腺自我防御屏障的构成 | 第19-20页 |
·奶牛乳腺的物理防御机制 | 第19-20页 |
·乳腺的细胞防御机制 | 第20页 |
·体液免疫机制 | 第20页 |
·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奶牛乳房炎的致病机理 | 第20-21页 |
·乳腺的感染 | 第20-21页 |
·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乳腺的粘附与定殖 | 第21页 |
·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5页 |
·ClfA | 第23-24页 |
·FnbP | 第24页 |
·Cna | 第24-25页 |
·金黄色葡萄球菌疫苗研究进展 | 第25-26页 |
·灭活苗 | 第25页 |
·生物技术疫苗 | 第25-26页 |
·免疫佐剂研究概况 | 第26-27页 |
·γ-干扰素 | 第27页 |
·粒细胞-巨噬细胞-集落刺激因子 | 第27页 |
·展望 | 第27-28页 |
2 实验一 细胞因子IFN-γ和GM-CSF 的克隆、序列分析及表达 | 第28-49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9-31页 |
·实验主要仪器 | 第29页 |
·试剂与工具酶 | 第29页 |
·载体及菌种 | 第29页 |
·培养基与试剂 | 第29-31页 |
·实验流程:如下流程图所示 | 第31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31-41页 |
·引物设计 | 第31页 |
·目的片段的扩增及重组载体的构建 | 第31-39页 |
·阳性菌的保存及测序 | 第39页 |
·bovIFN-γ、bovGM-CSF 蛋白的表达及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结果 | 第41-47页 |
·牛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 完整性的鉴定结果 | 第41页 |
·RT-PCR 扩增结果 | 第41页 |
·重组质粒pMD19-T-bovIFN-γ、pMD19-T-bovGM-CSF 的 PCR 鉴定结果 | 第41-42页 |
·重组质粒pMD19-T-bovIFN-γ、pMD19-T-bovGM-CSF 的酶切鉴定结果 | 第42-43页 |
·重组质粒pET32a-bovIFN-γ、pET32a-bovGM-CSF 的酶切鉴定结果 | 第43页 |
·重组质粒pET32a-bovIFN-γ、pET32a-bovGM-CSF 的序列测定结果 | 第43-45页 |
·表达产物的SDS-PAGE 电泳检测结果 | 第45页 |
·目的蛋白纯化结果 | 第45-47页 |
·表达产物的ELISA 检测结果 | 第47页 |
·IFN-γ检测结果 | 第47页 |
·GM-CSF 检测结果 | 第47页 |
·讨论 | 第47-48页 |
·牛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培养 | 第47-48页 |
·IFN-γ基因片段和GM-CSF 基因片段的原核表达 | 第48页 |
·小结 | 第48-49页 |
3 实验二 细胞因子GM-CSF 与FnBPB、ClfA 基因的串联、表达载体构建及表达 | 第49-72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49-50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9页 |
·工具酶与试剂盒 | 第49-50页 |
·质粒和菌株 | 第50页 |
·试剂配制 | 第50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50-60页 |
·实验流程 | 第50页 |
·GM-CSF 与FnBPB 的D 区和ClfA 的A 区基因的串联方案及引物设计 | 第50-54页 |
·目的片段与T 载体的连接 | 第54页 |
·重组质粒的转化 | 第54页 |
·重组质粒的提取 | 第54页 |
·重组质粒的PCR 鉴定及双酶切鉴定 | 第54-55页 |
·融合基因重组质粒的构建 | 第55-56页 |
·重组质粒的转化 | 第56页 |
·重组质粒的提取 | 第56页 |
·重组载体的PCR 鉴定及双酶切鉴定 | 第56-57页 |
·阳性菌的保存及测序 | 第57页 |
·融合蛋白的表达及分析 | 第57-60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60-70页 |
·融合基因PCR 扩增结果以及重组质粒的双酶切鉴定结果 | 第60-62页 |
·重组质粒序列测定结果 | 第62-64页 |
·目的蛋白可溶性确定 | 第64-65页 |
·表达产物的SDS-PAGE 电泳 | 第65-67页 |
·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| 第67-68页 |
·目的蛋白的纯化 | 第68-69页 |
·重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| 第69-70页 |
·讨论 | 第70-71页 |
·融合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| 第70页 |
·表达系统的选择 | 第70-71页 |
·融合蛋白的可溶性 | 第71页 |
·重组蛋白的诱导分析 | 第71页 |
·小结 | 第71-72页 |
4 实验三免疫试验研究 | 第72-91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74页 |
·质粒和菌种 | 第74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74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74页 |
·实验方法 | 第74-80页 |
·实验流程 | 第74页 |
·免疫动物 | 第74-75页 |
·免疫程序与血样采集 | 第75页 |
·免疫动物血清抗体检测 | 第75-77页 |
·试管凝集实验 | 第77-78页 |
·免疫血清的抗粘附力检测 | 第78页 |
·吞噬调理实验 | 第78页 |
·Thl/Th2 类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| 第78-79页 |
·T 细胞增殖实验 | 第79-80页 |
·结果 | 第80-87页 |
·血清抗体水平监测 | 第80-81页 |
·试管凝集实验结果 | 第81-82页 |
·抗体抗黏附检测结果 | 第82-83页 |
·吞噬调理实验结果 | 第83-85页 |
·Thl/Th2 类细胞因子水平检测结果 | 第85-86页 |
·T 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| 第86-87页 |
·讨论 | 第87-91页 |
·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设计 | 第87-88页 |
·细胞因子作为免疫佐剂的可能性 | 第88-89页 |
·实验动物的选择 | 第89页 |
·特异性抗体检测 | 第89-90页 |
·调理吞噬作用 | 第90页 |
·细胞因子检测 | 第90-91页 |
·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| 第91页 |
·小结 | 第91页 |
5 结论 | 第91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10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