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藏茶马古道(雅安段)景观要素分析与保护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1 文化景观的地位提升 | 第10页 |
1.1.2 文化线路—文化景观的新方向 | 第10页 |
1.1.3 古道系统研究空白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2.1 遗产廊道体系 | 第11-12页 |
1.2.2 《文化线路宪章》 | 第12页 |
1.2.3 城市文化线路与城市规划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3.1 古道的要素构成 | 第13-14页 |
1.3.2 古道价值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.4 文化线路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 | 第15页 |
1.3.5 线性文化遗产网络构建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意义 | 第16页 |
1.5 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5.1 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6 整体框架 | 第18-19页 |
2 川藏茶马古道(雅安段)背景概况 | 第19-26页 |
2.1 历史脉络 | 第19-21页 |
2.1.1 萌芽时期 | 第19-20页 |
2.1.2 发展时期 | 第20页 |
2.1.3 成熟时期 | 第20-21页 |
2.1.4 衰落时期 | 第21页 |
2.2 线路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3 沿线重要遗址 | 第23-26页 |
3 古道景观资源要素分析 | 第26-42页 |
3.1 自然环境层 | 第26-28页 |
3.1.1 山势地形 | 第26-27页 |
3.1.2 水体 | 第27页 |
3.1.3 植物 | 第27-28页 |
3.1.4 动物 | 第28页 |
3.2 古道工程层 | 第28-31页 |
3.2.1 路面工程 | 第28-30页 |
3.2.2 护坡工程 | 第30-31页 |
3.3 建筑遗产层 | 第31-39页 |
3.3.1 标示类 | 第32-34页 |
3.3.2 交通类 | 第34-36页 |
3.3.3 职能类 | 第36-39页 |
3.4 无形文化遗产 | 第39-41页 |
3.4.1 边茶文化 | 第40页 |
3.4.2 背夫文化 | 第40-41页 |
3.4.3 宗教文化 | 第41页 |
3.4.4 多元多民族文化 | 第41页 |
3.5 小结 | 第41-42页 |
4 古道景观形态美学 | 第42-53页 |
4.1 线形 | 第42-44页 |
4.2 色彩和质地 | 第44-46页 |
4.2.1 色彩 | 第44-46页 |
4.2.2 质地 | 第46页 |
4.3 空间尺度 | 第46-50页 |
4.3.1 自然围合界面 | 第47-48页 |
4.3.2 人工围合界面 | 第48-50页 |
4.4 序列 | 第50-52页 |
4.4.1 水平序列 | 第50-51页 |
4.4.2 垂直序列 | 第51-52页 |
4.5 小结 | 第52-53页 |
5 茶马古道(雅安段)景观特征 | 第53-54页 |
5.1 “深远悠久,丰满浓厚”的历史背景 | 第53页 |
5.2 “自然内敛,清淡质朴”的景观之美 | 第53页 |
5.3 “民族璀璨,茶韵流香”的文化内涵 | 第53-54页 |
6 川藏茶马古道(雅安段)的保护研究 | 第54-69页 |
6.1 价值评定 | 第54-65页 |
6.1.2 古道景观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| 第54-56页 |
6.1.3 评价数据与分析 | 第56-65页 |
6.2 茶马古道保护性开发策略 | 第65-69页 |
6.2.2 保护原则 | 第65-67页 |
6.2.3 保护与开发思路 | 第67-69页 |
7 结语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