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6-35页 |
1.1 选题依据 | 第16-1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8-31页 |
1.2.1 地下水循环研究现状 | 第18-20页 |
1.2.2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现状 | 第20-29页 |
1.2.3 人类活动对地下水循环影响研究现状 | 第29-31页 |
1.3 总体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| 第31-32页 |
1.4 技术路线 | 第32-33页 |
1.5 创新点 | 第33-35页 |
第2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35-52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35-40页 |
2.1.1 地理位置 | 第35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35-37页 |
2.1.3 气象 | 第37-38页 |
2.1.4 水文 | 第38-40页 |
2.2 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 | 第40-52页 |
2.2.1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40-43页 |
2.2.2 水文地质概况 | 第43-52页 |
第3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| 第52-59页 |
3.1 取样点及监测点布置 | 第52-53页 |
3.2 大气降水同位素和水化学样品采集 | 第53-54页 |
3.2.1 取样点布置 | 第53页 |
3.2.2 取样方法 | 第53-54页 |
3.3 河水和地下水位动态监测与同位素和水化学样品采集 | 第54-55页 |
3.3.1 监测点与取样点布置 | 第54页 |
3.3.2 河水流量与地下水位动态监测 | 第54页 |
3.3.3 取样方法 | 第54-55页 |
3.4 包气带样品采集 | 第55-57页 |
3.4.1 取样点布置 | 第55-56页 |
3.4.2 取样方法 | 第56-57页 |
3.5 河床沉积物温度监测 | 第57-58页 |
3.6 样品测试分析及野外数据监测 | 第58-59页 |
第4章 区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分析 | 第59-75页 |
4.1 地下水补给来源的稳定同位素证据 | 第59-66页 |
4.1.1 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| 第59-60页 |
4.1.2 河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| 第60-63页 |
4.1.3 地下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| 第63-65页 |
4.1.4 地下水补给来源识别 | 第65-66页 |
4.2 地下水补给能力估算 | 第66-73页 |
4.2.1 大气降水补给能力 | 第66-71页 |
4.2.2 河水及侧向径流对地下水补给能力估算 | 第71-73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5章 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研究 | 第75-98页 |
5.1 水化学与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 | 第75-77页 |
5.2 放射性同位素222Rn 示踪 | 第77-88页 |
5.2.1 222Rn 示踪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基本原理 | 第77-81页 |
5.2.2 基于222Rn 质量守恒分析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 | 第81-88页 |
5.3 河水-地下水交换强度的温度示踪 | 第88-96页 |
5.3.1 温度示踪方法基本原理 | 第88-90页 |
5.3.2 河水与地下水交换速率计算 | 第90-9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第6章 河水入渗对近岸带地下水的影响研究 | 第98-113页 |
6.1 地下水位动态对河水入渗的响应 | 第98-103页 |
6.1.1 河水流量与地下水位基本动态特征 | 第98-100页 |
6.1.2 水位动态谱分析基本原理 | 第100-101页 |
6.1.3 各均衡要素的周期性特征及相对延滞特征 | 第101-103页 |
6.2 同位素对河水入渗影响的指示作用 | 第103-107页 |
6.2.1 稳定同位素与水化学的指示作用 | 第103-104页 |
6.2.2 放射性同位素14C 的指示作用 | 第104-107页 |
6.3 河水入渗作用影响范围及其分区 | 第107-111页 |
6.3.1 影响范围划分指标确定 | 第107页 |
6.3.2 河水入渗影响范围边界确定 | 第107-109页 |
6.3.3 河水入渗影响程度分区 | 第109-111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11-113页 |
第7章 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| 第113-136页 |
7.1 区域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| 第113-126页 |
7.1.1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| 第113-114页 |
7.1.2 数值模型建立及求解 | 第114-117页 |
7.1.3 模型识别与验证 | 第117-126页 |
7.2 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特征 | 第126-135页 |
7.2.1 典型剖面选取 | 第126-127页 |
7.2.2 典型剖面水流模拟 | 第127-130页 |
7.2.3 地下水流系统分布及其特征 | 第130-131页 |
7.2.4 地下水循环强度 | 第131-133页 |
7.2.5 典型剖面地下水循环模式 | 第133-135页 |
7.3 本章小结 | 第135-136页 |
第8章 地下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| 第136-151页 |
8.1 水资源潜在开发利用特征 | 第136-137页 |
8.1.1 水资源利用现状 | 第136-137页 |
8.1.2 地下水资源利用近期规划 | 第137页 |
8.2 水资源开发条件下的水循环特征 | 第137-150页 |
8.2.1 水资源开发方案的拟定 | 第137-138页 |
8.2.2 各方案影响下的水循环特征 | 第138-150页 |
8.3 本章小结 | 第150-151页 |
第9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51-154页 |
9.1 结论 | 第151-153页 |
9.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| 第153-1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4-163页 |
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63-164页 |
致谢 | 第164-166页 |
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16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