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机器学习的唾液分泌蛋白识别研究
提要 | 第4-5页 |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15页 |
1.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页 |
1.2 本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3-14页 |
1.3 本文的结构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相关技术与数据来源 | 第15-21页 |
2.1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 | 第15-16页 |
2.1.1 机器学习 | 第15页 |
2.1.2 知识发现 | 第15-16页 |
2.1.3 机器学习与知识发现的关系 | 第16页 |
2.2 分类与聚类 | 第16-18页 |
2.2.1 分类 | 第17页 |
2.2.2 聚类 | 第17-18页 |
2.3 特征选择 | 第18-19页 |
2.3.1 特征选择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3.2 特征选择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2.3.3 评价函数 | 第19页 |
2.4 本文相关数据库介绍 | 第19-21页 |
第3章 凝结核聚类算法 | 第21-35页 |
3.1 研究背景 | 第21-22页 |
3.2 相关算法简介 | 第22-25页 |
3.2.1 支持向量聚类算法 | 第22-23页 |
3.2.2 k-均值算法 | 第23-24页 |
3.2.3 最小生成树聚类 | 第24-25页 |
3.2.4 判别分析方法 | 第25页 |
3.3 研究方法 | 第25-31页 |
3.3.1 方法概述 | 第25-26页 |
3.3.2 凝结核的形成与聚类分析 | 第26-28页 |
3.3.3 剩余样本的类划分 | 第28页 |
3.3.4 三种凝结核聚类方法 | 第28-29页 |
3.3.5 参数设置 | 第29-31页 |
3.4 实验结果 | 第31-33页 |
3.4.1 模拟数据集 | 第31-32页 |
3.4.2 鸢尾花 Iris 数据集 | 第32-3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基于局部样本的特征选择方法 | 第35-47页 |
4.1 研究背景 | 第35-36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9页 |
4.2.1 方法概述 | 第36页 |
4.2.2 样本间距离的衡量标准 | 第36-38页 |
4.2.3 获取局部样本的方法 | 第38-39页 |
4.2.4 特征基因的获取 | 第39页 |
4.3 实验数据 | 第39-41页 |
4.3.1 数据集描述 | 第39-40页 |
4.3.2 数据预处理 | 第40-41页 |
4.4 实验结果 | 第41-45页 |
4.4.1 性能评价标准 | 第41页 |
4.4.2 癌症数据集的统计分析 | 第41-45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5-47页 |
第5章 唾液分泌蛋白识别模型及其应用与改进 | 第47-71页 |
5.1 研究背景 | 第47-48页 |
5.2 研究方法 | 第48-51页 |
5.2.1 方法概述 | 第48-49页 |
5.2.2 特征选择方法 | 第49页 |
5.2.3 分类器的构建 | 第49-50页 |
5.2.4 基因表达数据分析方法 | 第50-51页 |
5.2.5 疾病标志物排名统计分析方法 | 第51页 |
5.3 实验数据 | 第51-56页 |
5.3.1 训练集合 | 第52页 |
5.3.2 蛋白质特征集合 | 第52-53页 |
5.3.3 两个蛋白质标志物集合 | 第53-55页 |
5.3.4 头颈部鳞癌的基因表达数据集合 | 第55-56页 |
5.4 实验结果 | 第56-65页 |
5.4.1 蛋白质特征选择 | 第56-57页 |
5.4.2 构建唾液分泌蛋白预测模型 | 第57-59页 |
5.4.3 人类蛋白质筛查实验 | 第59-60页 |
5.4.4 疾病的唾液标志物识别 | 第60-64页 |
5.4.5 头颈部鳞癌标志物预测 | 第64-65页 |
5.5 模型改进 | 第65-69页 |
5.5.1 负样本集的构建 | 第66-67页 |
5.5.2 基于局部样本的特征选择 | 第67页 |
5.5.3 实验结果 | 第67-69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1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9页 |
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