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传统风水理论在古城保护中的应用研究--以阆中古城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—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进展 | 第10-14页 |
1.2.1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研究进展 | 第10-12页 |
1.2.2 古城保护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6 研究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6.1 文献分析法 | 第16页 |
1.6.2 现场调研法 | 第16-17页 |
1.6.3 归纳总结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概述 | 第18-27页 |
2.1 传统风水的定义 | 第18页 |
2.2 风水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1页 |
2.2.1 阴阳 | 第19页 |
2.2.2 五行 | 第19-20页 |
2.2.3 太极和八卦 | 第20-21页 |
2.3 风水的主要流派 | 第21-23页 |
2.3.1 形势宗学说 | 第22-23页 |
2.3.2 理气宗学说 | 第23页 |
2.4 风水的起源 | 第23-24页 |
2.5 风水理论的发展历程 | 第24-27页 |
2.5.1 风水思想的萌芽时期——先秦 | 第24-25页 |
2.5.2 风水理论的形成发展期——秦—南北朝 | 第25页 |
2.5.3 风水理论的定型成熟期——隋唐宋 | 第25页 |
2.5.4 风水理论的总结期——元明清 | 第25-26页 |
2.5.5 风水理论的冷却与升温时期——近现代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中国古城保护 | 第27-41页 |
3.1 中国古城与古城保护 | 第27-29页 |
3.1.1 中国古城的特色 | 第27页 |
3.1.2 中国古城的类型 | 第27-28页 |
3.1.3 中国古城保护的意义 | 第28页 |
3.1.4 中国古城保护的内容 | 第28-29页 |
3.1.5 中国古城保护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| 第29页 |
3.2 传统风水与古城选址 | 第29-32页 |
3.2.1 传统风水选址 | 第29-31页 |
3.2.2 古城风水选址要素的保护 | 第31-32页 |
3.2.3 四川省三台古城风水选址 | 第32页 |
3.3 传统风水与古城格局 | 第32-34页 |
3.3.1 传统风水格局 | 第32-33页 |
3.3.2 古城风水格局要素的保护 | 第33页 |
3.3.3 湖南省黔阳古城风水格局 | 第33-34页 |
3.4 传统风水与古城建筑装饰 | 第34-37页 |
3.4.1 建筑中的风水装饰 | 第34-35页 |
3.4.2 古城建筑风水装饰的保护 | 第35-36页 |
3.4.3 福建长汀古城的建筑装饰风水 | 第36-37页 |
3.5 传统风水与古城文化 | 第37-39页 |
3.5.1 传统风水文化 | 第37页 |
3.5.2 古城风水文化的保护 | 第37-38页 |
3.5.3 山西平遥古城的风水文化 | 第38-39页 |
3.6 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传统风水理论在阆中古城中的应用研究 | 第41-63页 |
4.1 阆中古城简介 | 第41-44页 |
4.1.1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| 第41-42页 |
4.1.2 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 | 第42-44页 |
4.2 阆中古城保护存在的问题 | 第44-46页 |
4.3 阆中古城的风水选址及保护 | 第46-49页 |
4.3.1 阆中古城风水选址 | 第46-48页 |
4.3.2 阆中古城风水选址要素的保护 | 第48-49页 |
4.4 阆中古城的风水格局及保护 | 第49-54页 |
4.4.1 阆中古城风水格局 | 第49-52页 |
4.4.2 阆中古城风水格局要素的保护 | 第52-54页 |
4.5 阆中古城建筑的风水装饰及保护 | 第54-57页 |
4.5.1 阆中古城建筑的风水装饰 | 第54-56页 |
4.5.2 阆中古城建筑风水装饰的保护 | 第56-57页 |
4.6 阆中古城的风水文化及保护 | 第57-62页 |
4.6.1 阆中古城居民的生活方式与风水 | 第57-58页 |
4.6.2 阆中古城的风俗习惯与风水 | 第58-59页 |
4.6.3 阆中古城的神话传说与风水 | 第59-60页 |
4.6.4 阆中古城的历史人物传记与风水 | 第60-61页 |
4.6.5 阆中古城风水文化的保护 | 第61-62页 |
4.7 小结 | 第62-63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