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绪论 | 第11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3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4 研究思路、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| 第17-23页 |
1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7-18页 |
1.1.1 高职院校 | 第17页 |
1.1.2 贫困生 | 第17页 |
1.1.3 资助体系、政策与制度 | 第17-18页 |
1.2 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理论基础 | 第18-20页 |
1.2.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 | 第18-19页 |
1.2.2 教育公平理论 | 第19页 |
1.2.3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 | 第19-20页 |
1.3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| 第20-23页 |
1.3.1 人民助学金为主阶段 | 第20页 |
1.3.2 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 | 第20-21页 |
1.3.3 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并存阶段 | 第21页 |
1.3.4 “奖、贷、助、减、补”初步形成阶段 | 第21页 |
1.3.5 现行的贫困生多元混合资助体系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淮安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 | 第23-32页 |
2.1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的比较 | 第23-24页 |
2.1.1 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| 第23页 |
2.1.2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,贫困生比例相对较高 | 第23页 |
2.1.3 学生综合素质偏低,贫困生认定问题较多 | 第23页 |
2.1.4 学生就业层次低,后期还贷信誉有待提高 | 第23-24页 |
2.2 淮安地区贫困生资助状况考察 | 第24-27页 |
2.2.1 淮安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 | 第24页 |
2.2.2 淮安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实施的现状 | 第24-27页 |
2.3 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7-29页 |
2.3.1 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合理 | 第27页 |
2.3.2 学生缺乏诚信,坐等“不劳而获” | 第27-28页 |
2.3.3 奖学金助学功能下降 | 第28页 |
2.3.4 助学贷款还款率低,学生信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| 第28页 |
2.3.5 勤工助学工资待遇低,岗位有限 | 第28页 |
2.3.6 仅关注经济上的帮扶,忽略精神上的“脱贫” | 第28-29页 |
2.4 分析贫困生资助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29-32页 |
2.4.1 各部门、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沟通 | 第29-30页 |
2.4.2 社会各方以自我发展为中心,并未对资助政策统筹落实 | 第30页 |
2.4.3 辅导员(班主任)在落实资助工作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| 第30-31页 |
2.4.4 与资助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,缺乏相关监管机制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中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比较与借鉴 | 第32-39页 |
3.1 国外高校资助模式简介 | 第32-36页 |
3.1.1 英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 | 第32-33页 |
3.1.2 美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 | 第33-35页 |
3.1.3 日本高校学生资助制度 | 第35-36页 |
3.2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| 第36-39页 |
3.2.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,为资助工作提供保障 | 第36页 |
3.2.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,建立多元化资助体系 | 第36-37页 |
3.2.3 设立专门的资助管理机构,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 | 第37页 |
3.2.4 推行“资助包”政策,合理配置有限资源 | 第37-38页 |
3.2.5 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,完善助学贷款还款机制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 | 第39-51页 |
4.1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思路 | 第39页 |
4.1.1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 | 第39页 |
4.1.2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| 第39页 |
4.2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39-40页 |
4.2.1 以人为本 | 第39-40页 |
4.2.2 统筹兼顾 | 第40页 |
4.2.3 资助育人 | 第40页 |
4.3 学生资助体系的特点 | 第40-41页 |
4.3.1 主体性 | 第40-41页 |
4.3.2 多样性 | 第41页 |
4.3.3 发展性 | 第41页 |
4.4 学生资助体系的功能 | 第41-42页 |
4.4.1 资助育人功能 | 第41-42页 |
4.4.2 激励导向功能 | 第42页 |
4.4.3 励志拓素功能 | 第42页 |
4.5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| 第42-51页 |
4.5.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,保障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 | 第42-43页 |
4.5.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,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 | 第43-44页 |
4.5.3 制定合理的学费收取标准,规范高校收费制度 | 第44-45页 |
4.5.4 提高奖学金的助学功能,避免助学金评定的“平均主义” | 第45页 |
4.5.5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,建立学生信用体系 | 第45-47页 |
4.5.6 拓宽勤工助学渠道,完善勤工助学机制 | 第47页 |
4.5.7 以政府资助为主体,拓宽资助经费来源渠道 | 第47-48页 |
4.5.8 结合各种资助形式,设计“资助包”式的资助模式 | 第48-49页 |
4.5.9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,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