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

我国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研究--以淮安高职院校为例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主要研究内容第12-13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、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第16-17页
第一章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第17-23页
    1.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高职院校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贫困生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资助体系、政策与制度第17-18页
    1.2 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理论基础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教育公平理论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1.3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人民助学金为主阶段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并存阶段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并存阶段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“奖、贷、助、减、补”初步形成阶段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现行的贫困生多元混合资助体系第21-23页
第二章 淮安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第23-32页
    2.1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情况的比较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家对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高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,贫困生比例相对较高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学生综合素质偏低,贫困生认定问题较多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学生就业层次低,后期还贷信誉有待提高第23-24页
    2.2 淮安地区贫困生资助状况考察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淮安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淮安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实施的现状第24-27页
    2.3 贫困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贫困生认定机制不合理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学生缺乏诚信,坐等“不劳而获”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奖学金助学功能下降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助学贷款还款率低,学生信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勤工助学工资待遇低,岗位有限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仅关注经济上的帮扶,忽略精神上的“脱贫”第28-29页
    2.4 分析贫困生资助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各部门、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沟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社会各方以自我发展为中心,并未对资助政策统筹落实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辅导员(班主任)在落实资助工作时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与资助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,缺乏相关监管机制第31-32页
第三章 中外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比较与借鉴第32-39页
    3.1 国外高校资助模式简介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英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美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日本高校学生资助制度第35-36页
    3.2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第36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,为资助工作提供保障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,建立多元化资助体系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设立专门的资助管理机构,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服务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推行“资助包”政策,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建立公民个人信用制度,完善助学贷款还款机制第38-39页
第四章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思考第39-51页
    4.1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思路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有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第39页
    4.2 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原则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以人为本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统筹兼顾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资助育人第40页
    4.3 学生资助体系的特点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主体性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多样性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发展性第41页
    4.4 学生资助体系的功能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资助育人功能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激励导向功能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励志拓素功能第42页
    4.5 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和建议第42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,保障资助政策的有效落实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,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制定合理的学费收取标准,规范高校收费制度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提高奖学金的助学功能,避免助学金评定的“平均主义”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,建立学生信用体系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6 拓宽勤工助学渠道,完善勤工助学机制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7 以政府资助为主体,拓宽资助经费来源渠道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8 结合各种资助形式,设计“资助包”式的资助模式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5.9 加强学生教育管理,完善资助育人机制第49-51页
结语第51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4页

论文共5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问题研究
下一篇:中西方协商民主比较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