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1页 |
1.1.2 选题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应收账款基本理论概述 | 第18-23页 |
2.1 应收账款的功能与成本 | 第18-21页 |
2.1.1 应收账款的功能 | 第18-19页 |
2.1.2 应收账款的成本 | 第19-21页 |
2.2 信用政策 | 第21页 |
2.2.1 信用标准 | 第21页 |
2.2.2 信用条件 | 第21页 |
2.2.3 收账政策 | 第2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应收账款成因、利弊及风险 | 第23-30页 |
3.1 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| 第23-25页 |
3.1.1 企业销售与财务两个部门未能够实现有效交流 | 第23页 |
3.1.2 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激励制度 | 第23页 |
3.1.3 企业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| 第23-24页 |
3.1.4 企业缺乏风险防范意识 | 第24页 |
3.1.5 企业缺乏对资产流动性的完整分析 | 第24页 |
3.1.6 应收账款催收方法不科学 | 第24-25页 |
3.1.7 企业缺乏健全的信用管理制度 | 第25页 |
3.2 我国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 | 第25-26页 |
3.2.1 企业应收账款比重连年攀升 | 第25-26页 |
3.2.2 企业应收账款数据过高 | 第26页 |
3.2.3 应收账款前清后欠问题频现 | 第26页 |
3.2.4 企业应收账款占用范围广 | 第26页 |
3.3 应收账款风险 | 第26-28页 |
3.3.1 从回收角度上分析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| 第26-27页 |
3.3.2 从经营角度上分析企业应收账款风险 | 第27页 |
3.3.3 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| 第27-28页 |
3.3.4 对企业经营成果有修饰作用 | 第28页 |
3.3.5 加大了企业现金流出的损失 | 第28页 |
3.3.6 提升企业资金机会成本 | 第2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28-30页 |
第四章 应收账款管理体系构建 | 第30-40页 |
4.1 事前控制 | 第30-33页 |
4.1.1 客户信用标准的制定 | 第30-32页 |
4.1.2 客户信用资质状况考察与评价工作 | 第32-33页 |
4.2 事中控制 | 第33-35页 |
4.2.1 创建赊销责任机制 | 第33-34页 |
4.2.2 增强应收账款合同管理 | 第34页 |
4.2.3 增强会计核算管理 | 第34-35页 |
4.2.4 创建客户信用档案 | 第35页 |
4.3 事后控制 | 第35-37页 |
4.3.1 对企业所持有的应收账款进行分类 | 第35页 |
4.3.2 对客户进行实时追踪和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3.3 加强对形成的坏账的管理 | 第36页 |
4.3.4 企业应收账款再融资管理 | 第36-37页 |
4.4 预警管理 | 第37-40页 |
4.4.1 企业应收账款预警制度的创建 | 第37-38页 |
4.4.2 企业应收账款预警系统的运用 | 第38页 |
4.4.3 企业应收账款预警制度评价 | 第38-40页 |
第五章 MD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分析 | 第40-54页 |
5.1 MD公司简介 | 第40-41页 |
5.1.1 MD公司现状 | 第40页 |
5.1.2 MD公司发展历程 | 第40-41页 |
5.2 MD集团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| 第41-45页 |
5.2.1 事前控制 | 第41-43页 |
5.2.2 事中控制 | 第43-44页 |
5.2.3 事后控制 | 第44-45页 |
5.3 MD集团应收账款体系现状分析 | 第45-52页 |
5.3.1 公司应收账款按分类信息披露的数据 | 第45页 |
5.3.2 MD集团运用组合计提坏账准备方式管理的应收账款 | 第45-47页 |
5.3.3 MD集团的应收账款周转率 | 第47-48页 |
5.3.4 MD集团的应收账款占流动资产比重 | 第48页 |
5.3.5 MD集团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 | 第48-49页 |
5.3.6 MD集团的应收票据 | 第49-50页 |
5.3.7 MD集团应收利息 | 第50页 |
5.3.8 MD集团应收款项近三年比较 | 第50-52页 |
5.4 MD集团应收账款管理和控制存在的问题 | 第52-54页 |
5.4.1 客户信用等级确定方式过于简单 | 第52-53页 |
5.4.2 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,部门之间缺乏协作 | 第53页 |
5.4.3 应收账款回收无考核激励制度 | 第53-54页 |
第六章 对MD集团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改进建议 | 第54-60页 |
6.1 健全企业组织架构,增强客户信用管理机制建设 | 第54页 |
6.2 提高企业员工素质,增强管理层风险意识 | 第54-56页 |
6.2.1 全面提升企业员工职业素养水平 | 第55页 |
6.2.2 提升企业管理者的应收账款风险意识水平 | 第55-56页 |
6.3 科学制定企业应收账款信用政策 | 第56-58页 |
6.3.1 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标准制定 | 第56页 |
6.3.2 客户信用资质分类和有效管理 | 第56-57页 |
6.3.3 应收账款信用额度的制定 | 第57页 |
6.3.4 应收账款信用条件的制定 | 第57-58页 |
6.4 创新企业激励和考核制度 | 第58页 |
6.5 运用多样化方法提升应收账款变现能力 | 第58-59页 |
6.6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