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财政、国家财政论文--中国财政论文--国家公债、债券、外债论文

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治理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1 绪论第10-20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背景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相关文献综述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第13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方法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7-20页
2 相关理论基础第20-28页
    2.1 基本概念界定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第21-23页
    2.2 风险社会理论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风险社会理论概述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风险社会的特征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风险社会理论在我国的研究现状第25页
    2.3 地方政府投融资理论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财政分权理论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项目区分理论第26-28页
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存在性分析第28-36页
    3.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多元化融资风险第28页
    3.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融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风险因子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熵权-正负理想点评价模型第29-32页
    3.3 实证分析及结果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平台公司多元化融资风险评价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研究结论第34-36页
4 基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成因分析第36-46页
    4.1 风险社会理论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中的应用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制度维度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文化维度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系统与环境维度第37-38页
    4.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形成原因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缺乏制度性的设计和规范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利益主体担险动力不足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主体利益分配不公平第40-41页
    4.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再生根源第41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风险累加机制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利益主体心态和担险治险能力的变化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治理悖论与风险再生第44-46页
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治理对策第46-52页
    5.1 制度层面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分类实施投融资平台的改革和转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监测系统第47页
    5.2 主体层面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明确各利益主体的职能定位与责任关系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尊重公民与公民组织的治理主体地位第48页
    5.3 平台层面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拓宽平台融资渠道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提升融资平台效率第49-52页
6 结论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第52-54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52页
    6.2 进一步研究方向第52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58页
致谢第58页

论文共5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职业经理人权力对家族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组织公平对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--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