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电离层简介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电离层峰值变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18-33页 |
2.1 电离层总电子含量介绍 | 第18-21页 |
2.2 数据与方法介绍 | 第21-26页 |
2.2.1 INOEX文件 | 第21-25页 |
2.2.2 不对称指数 | 第25页 |
2.2.3 快速傅立叶变换 | 第25-26页 |
2.2.4 相关系数 | 第26页 |
2.3 峰值不对称性分析 | 第26-32页 |
2.3.1 峰值不对称指数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3.2 峰值不对称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.3 单日峰值变化特性分析 | 第29-32页 |
2.4 本章小节 | 第32-33页 |
第3章 中国地区时间序列分析法适用性分析 | 第33-47页 |
3.1 Holt-Winters模型 | 第33-34页 |
3.2 ARIMA模型 | 第34-36页 |
3.2.1 自回归模型 | 第34页 |
3.2.2 移动平均模型 | 第34-35页 |
3.2.3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| 第35页 |
3.2.4 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| 第35页 |
3.2.5 季节模型 | 第35-36页 |
3.3 ARIMA模型建模过程 | 第36-39页 |
3.3.1 自相关函数 | 第36-37页 |
3.3.2 偏相关函数 | 第37页 |
3.3.3 模型参数估计 | 第37-38页 |
3.3.4 SBC准则 | 第38页 |
3.3.5 预测流程 | 第38-39页 |
3.4 时间序列分析法在中国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| 第39-46页 |
3.4.1 数据选取 | 第39-40页 |
3.4.2 结果分析 | 第40-46页 |
3.5 本章小节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中国地区Klobuchar精化模型适用性研究 | 第47-61页 |
4.1 TEC求解方法 | 第47-53页 |
4.1.1 双频修正模型 | 第48-50页 |
4.1.2 Klobuchar模型 | 第50-51页 |
4.1.3 投影函数 | 第51-52页 |
4.1.4 Klobuchar模型精化方法 | 第52-53页 |
4.2 中国地区精化模型建模分析 | 第53-60页 |
4.2.1 中国地区建模结果 | 第54-55页 |
4.2.2 顾及历元缺失的中国地区建模结果 | 第55-60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60-61页 |
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1-63页 |
5.1 总结 | 第61-62页 |
5.2 展望 | 第62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70页 |
个人简介、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-72页 |
一、个人简介 | 第70页 |
二、获奖情况 | 第70页 |
三、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70页 |
四、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