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缩略词 | 第12-14页 |
第一章 序言 | 第14-18页 |
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1 糖尿病的危害 | 第14-15页 |
1.2 糖尿病肝病 | 第15-16页 |
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新晶型DL1505对1型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和肝功能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| 第18-32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18-19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18页 |
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1.3 溶液配制 | 第19页 |
1.4 实验仪器 | 第1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1 造模 | 第19-20页 |
2.2 分组及给药 | 第20页 |
2.3 体重监测 | 第20页 |
2.4 进食饮水量测定 | 第20页 |
2.5 血糖测定 | 第20-21页 |
2.6 口服糖耐量实验 | 第21页 |
2.7 血脂及血生化指标测定 | 第21页 |
2.8 肝重及肝脏指数 | 第21页 |
2.9 肝脏氧化应激指标测定 | 第21-22页 |
2.10 统计学处理 | 第22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22-29页 |
3.1 新晶型DL1505对1型糖尿病小鼠体重、进食饮水量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2 新晶型DL1505对1型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3.3 新晶型DL1505对1型糖尿病小鼠血脂的影响 | 第25页 |
3.4 新晶型DL1505对1型糖尿病小鼠糖耐量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3.5 新晶型DL1505对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功能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3.6 新晶型DL1505对1型糖尿病小鼠肝功能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4 讨论 | 第29-30页 |
5 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| 第32-57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32-36页 |
1.1 实验动物与饲料 | 第32页 |
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32-34页 |
1.3 溶液配制 | 第34-35页 |
1.4 实验仪器 | 第35-36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6-42页 |
2.1 造模 | 第36页 |
2.2 分组及给药 | 第36页 |
2.3 体重 | 第36页 |
2.4 进食饮水量测定 | 第36-37页 |
2.5 血糖测定 | 第37页 |
2.6 动物处理及取材 | 第37页 |
2.7 血脂及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| 第37页 |
2.8 氧化应激指标检测 | 第37页 |
2.9 肝脏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染色 | 第37-38页 |
2.10 RT-PCR检测肝组织细胞因子mRNA表达 | 第38-40页 |
2.11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肝组织蛋白表达 | 第40-42页 |
2.12 统计学处理 | 第42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42-53页 |
3.1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一般指标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3.2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3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| 第45页 |
3.4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功能和病理结构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5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脂肪肝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6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炎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7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3.8 新晶型DL1505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 | 第50-53页 |
4 讨论 | 第53-55页 |
5 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新晶型DL1505在恒河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| 第57-66页 |
1 实验材料 | 第57-58页 |
1.1 实验动物 | 第57页 |
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57页 |
1.3 实验仪器 | 第57-5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8-60页 |
2.1 溶液配制 | 第58页 |
2.2 检测条件 | 第58页 |
2.3 血浆处理方法 | 第58页 |
2.4 方法学验证 | 第58-60页 |
2.5 药代动力学研究 | 第60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60-64页 |
3.1 方法专属性 | 第60-61页 |
3.2 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| 第61页 |
3.3 样品处理回收率 | 第61-62页 |
3.4 方法精密度 | 第62页 |
3.5 稳定性 | 第62-63页 |
3.6 恒河猴口服新晶型DL1505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| 第63-64页 |
4 讨论 | 第64-65页 |
5 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五章 结语 | 第66-69页 |
5.1 全文总结 | 第66-67页 |
5.2 本文创新之处 | 第67-68页 |
5.3 本文不足之处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4-75页 |
致谢 | 第75-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