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导论 | 第9-21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9-11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目的 | 第10页 |
(三)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6页 |
(一)国外研究概况 | 第11-13页 |
(二)国内研究概况 | 第13-16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(一)文献研究法 | 第16-17页 |
(二)访谈法 | 第17页 |
(三)个案研究法 | 第17页 |
四、概念界定 | 第17-20页 |
(一)案例 | 第17-18页 |
(二)案例教学法 | 第18-19页 |
(三)思想品德课 | 第19-20页 |
五、创新之处 | 第20-21页 |
(一)理论基础新 | 第20页 |
(二)过程新 | 第20-21页 |
第一章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6页 |
一、建构主义理论 | 第21-22页 |
二、情境学习理论 | 第22-23页 |
三、人本主义理论 | 第23-24页 |
四、常人方法论 | 第24-26页 |
第二章 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| 第26-31页 |
一、案例教学法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| 第26-27页 |
二、案例教学法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| 第27页 |
三、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| 第27-29页 |
四、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邦东中学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法的组织与实施 | 第31-50页 |
一、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| 第31-34页 |
(一)采用教材中给出的案例 | 第31-32页 |
(二)通过社会实践收集案例 | 第32-33页 |
(三)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案例 | 第33页 |
(四)通过电视、广播等新闻媒体收集案例 | 第33-34页 |
二、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| 第34-39页 |
(一)案例选择的原则 | 第34-37页 |
(二)案例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| 第37-39页 |
三、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的呈现 | 第39-43页 |
(一)案例呈现的方法 | 第39-41页 |
(二)案例呈现应该注意的问题 | 第41-43页 |
四、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分析 | 第43-46页 |
(一)有效把握和控制课堂讨论 | 第43-44页 |
(二)营造轻松和谐、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 | 第44-46页 |
五、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评价 | 第46-50页 |
(一)案例评价的方式 | 第46-48页 |
(二)案例评价的要求 | 第48-50页 |
第四章 案例教学法在邦东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8页 |
一、外部条件对案例教学法的限制和影响 | 第50-53页 |
(一)教学评价制度对案例教学法的限制 | 第50-51页 |
(二)教学条件对案例教学法的限制 | 第51页 |
(三)传统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影响 | 第51-53页 |
二、案例教学法中本身的局限 | 第53-56页 |
(一)难以选取恰当精细的案例 | 第53-54页 |
(二)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| 第54页 |
(三)难以正确区分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 | 第54-56页 |
三、学生学习能力对案例教学法的限制 | 第56-58页 |
(一)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限制 | 第56页 |
(二)传统观念对学生的影响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促进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| 第58-66页 |
一、创造促进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外部条件 | 第58-60页 |
(一)建立合理的教育评价制度 | 第58-59页 |
(二)建立和完善案例资源库 | 第59-60页 |
(三)改进适合案例教学的教学条件 | 第60页 |
二、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| 第60-63页 |
(一)处理好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关系 | 第60-61页 |
(二)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| 第61页 |
(三)提高教师知识技能和知识储备 | 第61-62页 |
(四)精选、精编教学案例 | 第62-63页 |
三、创造学生参与案例教学法的积极条件 | 第63-66页 |
(一)转变学生观念和思维习惯 | 第63页 |
(二)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 | 第63-64页 |
(三)丰富课外知识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| 第64页 |
(四)扩大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资源来源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9页 |
附录 | 第69-7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