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11-28页 |
第一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下的课堂要求 | 第11-13页 |
一、循序渐进,因材施教 | 第11-12页 |
二、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 | 第12页 |
三、面向全体学生,培养优等生,帮辅潜力生 | 第12-13页 |
四、自主、合作、展示探究性学习 | 第13页 |
第二节 选题缘由 | 第13-17页 |
第三节 国内外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| 第17-21页 |
一、文献收集的途径 | 第17-18页 |
二、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三、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0页 |
四、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价 | 第20-21页 |
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| 第21-23页 |
一、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二、研究意义 | 第22-23页 |
第五节 研究的思路 | 第23-26页 |
一、研究的计划 | 第23-24页 |
二、研究的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三、研究的伦理 | 第25-26页 |
第六节 论文的结构 | 第26页 |
第七节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调查研究 | 第28-41页 |
第一节 调查目的 | 第28-30页 |
第二节 调查设计 | 第30页 |
第三节 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前的调查与分析 | 第30-36页 |
一、对教师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现状的调查 | 第31-33页 |
二、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前的调查研究 | 第33-34页 |
三、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前,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| 第34-36页 |
第四节 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后的调查与分析 | 第36-40页 |
一、小组合作教学之前两个班级的成绩分析 | 第36-37页 |
二、小组合作教学之后的调查研究 | 第37-40页 |
第五节 调查结论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| 第41-55页 |
第一节 与小组合作生态课堂相关的理论 | 第41-42页 |
一、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中的“小组合作学习”与“做中学” | 第41页 |
二、柏克赫斯特实施的道尔顿计划的合作原则 | 第41-42页 |
三、斯莱文的学生团队学习模式 | 第42页 |
第二节 小组合作生态课堂的特点 | 第42-45页 |
一、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 | 第42-43页 |
二、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| 第43-45页 |
第三节 小组合作生态课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形式 | 第45-48页 |
一、自主学习 | 第45-46页 |
二、合作学习 | 第46-47页 |
三、交流展示 | 第47-48页 |
第四节 小组合作生态课堂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| 第48-55页 |
一、小组的划分 | 第48-49页 |
二、展示形式及教学流程 | 第49-52页 |
三、评价方式 | 第52-55页 |
第四章 教学案例研究 | 第55-82页 |
第一节 案例一《克隆之谜》第二课时 | 第55-69页 |
一、教学设计 | 第55-59页 |
二、案例实施与分析 | 第59-69页 |
三、课后反思与改进 | 第69页 |
第二节 案例二《大江保卫战》第二课时 | 第69-79页 |
一、教学设计 | 第69-74页 |
二、案例实施与分析 | 第74-78页 |
三、课后反思与改进 | 第78-79页 |
第三节 小结 | 第79-82页 |
一、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| 第79-80页 |
二、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| 第80页 |
三、提升学生的表达沟通交流能力,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| 第80-82页 |
第五章 研究结论 | 第82-86页 |
第一节 结论及不足之处 | 第82-83页 |
第二节 研究展望 | 第83-84页 |
第三节 结语 | 第84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附录 | 第88-99页 |
附录A 教师访谈提纲 | 第88-89页 |
附录B 小组合作教学前的教师调查问卷 | 第89-91页 |
附录C 小组合作教学前的学生调查问卷 | 第91-93页 |
附录D 小组合作教学后教师的访谈提纲 | 第93-94页 |
附录E 小组合作教学后的学生调查问卷 | 第94-96页 |
附录F 小组合作教学中小组学习的图片 | 第96-9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99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