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目录 | 第10-15页 |
引言 | 第15-23页 |
一、选题意义 | 第15-16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16页 |
三、前人工作 | 第16-22页 |
四、本文工作 | 第22-23页 |
1 京绥铁路修建背景 | 第23-49页 |
·铁路技术的产生 | 第23-27页 |
·铁路和火车的发明 | 第23-25页 |
·世界铁路的早期建设 | 第25-27页 |
·铁路知识的传入 | 第27-32页 |
·早期介绍 | 第27-28页 |
·传教士的工作 | 第28-29页 |
·外国人在华修建铁路的尝试 | 第29-32页 |
·晚清政府对铁路态度的渐变 | 第32-38页 |
·开始接触:拒绝态度为主 | 第32-33页 |
·两种态度的冲突 | 第33-35页 |
·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逆势而出 | 第35-36页 |
·清廷出台筑路政策 | 第36-37页 |
·军事顾虑促使朝廷转变态度 | 第37-38页 |
·铁路技术的引进 | 第38-42页 |
·出洋留学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 | 第38-39页 |
·设立学堂 | 第39-42页 |
·晚清中国铁路的建设 | 第42-45页 |
·铁路初建阶段(1881-1894) | 第42-43页 |
·兴办铁路时期(1895-1911) | 第43-45页 |
·民国时期中国铁路的建设 | 第45-49页 |
·北洋军阀时期(1912-1927) | 第45-47页 |
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(1928—1948) | 第47-49页 |
2 京张铁路的筹建、勘测与道路施工 | 第49-83页 |
·筹建:缘由、资金与人员 | 第49-56页 |
·修建缘由 | 第49-51页 |
·资金筹备 | 第51-53页 |
·人员组成 | 第53-56页 |
·勘测 | 第56-65页 |
·踏勘与初测 | 第58-60页 |
·分段定线 | 第60-65页 |
·道路施工 | 第65-73页 |
·原材料的准备 | 第65-70页 |
·施工过程 | 第70-73页 |
·开凿隧道和架设桥梁 | 第73-83页 |
·山洞开凿过程 | 第73-76页 |
·开凿八达岭山洞 | 第76-79页 |
·架设桥梁和铺设涵洞 | 第79-83页 |
3 京张铁路厂房、水塔及支线修建 | 第83-117页 |
·建造车站用房及附属厂房 | 第83-88页 |
·车站用房修建 | 第83-84页 |
·机车库修建 | 第84-87页 |
·机器厂和材料厂 | 第87-88页 |
·修建水塔 | 第88-91页 |
·支线建设 | 第91-99页 |
·京门支线 | 第91-97页 |
·鸡鸣驿煤矿支线 | 第97-98页 |
·环城支线 | 第98页 |
·宣化支线 | 第98-99页 |
·京张铁路的影响 | 第99-117页 |
·京张铁路成功原因分析 | 第99-105页 |
·京张铁路的特殊性 | 第105-109页 |
·京张铁路在当时的影响 | 第109-113页 |
·京张铁路培养了中国自己的铁路技术团队 | 第113-117页 |
4 张绥铁路的筹建、勘测与修筑过程 | 第117-157页 |
·展修缘由与购地 | 第117-119页 |
·展修缘由 | 第117-118页 |
·购地 | 第118-119页 |
·资金筹备、人员与路轨购置 | 第119-126页 |
·资金筹备 | 第119-123页 |
·人员组成 | 第123-124页 |
·路轨与枕木购置情况 | 第124-126页 |
·勘测与路线选择 | 第126-132页 |
·路线初定 | 第126-128页 |
·分段细测 | 第128-132页 |
·修筑过程 | 第132-137页 |
·张家口到大同修筑过程 | 第133-134页 |
·大同到绥远修筑过程 | 第134-136页 |
·绥远到包头修筑过程 | 第136页 |
·修建大同运煤支线 | 第136-137页 |
·修建机厂 | 第137-145页 |
·南口机厂 | 第137-142页 |
·张家口机厂 | 第142-145页 |
·京绥铁路整体概况 | 第145-155页 |
·京绥铁路初建成的情况 | 第145-149页 |
·电报、电话和电灯使用情况 | 第149-151页 |
·京绥铁路警务、卫生、教育工作 | 第151-155页 |
·张绥铁路与京张铁路比较 | 第155-157页 |
5 京绥铁路乍辆、运营与影响(1905—1937) | 第157-203页 |
·京绥铁路的车辆购置与号志设立 | 第157-169页 |
·京张铁路的机车和客货车情况 | 第157-161页 |
·京绥时期车辆购置情况 | 第161-166页 |
·号志的设立 | 第166-169页 |
·京绥铁路的管理与运营情况(1909—1937) | 第169-186页 |
·设站情况 | 第169-171页 |
·晚清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(1905—1911) | 第171-172页 |
·北洋政府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(1912—1927) | 第172-177页 |
·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对京绥铁路的管理(1928—1937) | 第177-180页 |
·京绥铁路的运营情况 | 第180-186页 |
·京绥铁路的其他成果 | 第186-194页 |
·《京张铁路工程纪略(附图)》 | 第186-188页 |
·规章制度 | 第188-189页 |
·《京张铁路标准图》 | 第189-190页 |
·《平绥技术汇刊》 | 第190-194页 |
·京绥铁路的影响 | 第194-203页 |
·京绥铁路对沿线经济的影响 | 第195-199页 |
·对城市兴起和城市格局的影响 | 第199-201页 |
·对巩固边防、救援灾区的作用 | 第201-203页 |
6 京绥铁路的变迁、遗存及其价值 | 第203-229页 |
·京绥铁路的变迁 | 第203-209页 |
·新中国成立前变迁情况 | 第203-207页 |
·新中国成立后变迁情况 | 第207-209页 |
·京绥铁路遗存 | 第209-217页 |
·调研过程 | 第209-215页 |
·线路与车站遗存概况 | 第215-217页 |
·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 | 第217-229页 |
·国际对于作为工业遗产的铁路评价情况 | 第218-220页 |
·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初探 | 第220-229页 |
7 结语 | 第229-236页 |
·京张铁路是铁路筑路技术在中国首次实现本土化的标志 | 第229-231页 |
·资金全部自筹 | 第229-230页 |
·工程人员全为华人 | 第230-231页 |
·京张铁路成功模式的探讨 | 第231页 |
·张绥铁路是京张铁路的延伸 | 第231-233页 |
·张绥铁路在技术实施方面是京张铁路的延仲 | 第231-232页 |
·张绥铁路更深入地影响着西北地区 | 第232-233页 |
·京绥铁路工业遗产价值需进一步考察研究 | 第233-236页 |
·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 | 第233-234页 |
·京绥铁路的工业遗产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 | 第234-2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6-253页 |
附录 | 第253-260页 |
致谢 | 第260-26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2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