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3页 |
1.2 船舶主机热力学能量分布情况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2.1 主机热力性能计算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2.2 主机(火用)分析进展 | 第14-15页 |
1.2.3 外领域(火用)分析进展 | 第15-16页 |
1.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9页 |
第2章 船舶主机系统热力性能计算数学模型建立 | 第19-35页 |
2.1 主机热力系统简化 | 第19-20页 |
2.2 涡轮增压器匹配计算模型 | 第20-23页 |
2.2.1 压气机 | 第20-22页 |
2.2.2 涡轮机 | 第22-23页 |
2.2.3 涡轮增压器的匹配计算 | 第23页 |
2.3 中冷器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4 气缸模型 | 第24-33页 |
2.4.1 缸内工作过程 | 第25-29页 |
2.4.2 换气过程模型 | 第29-33页 |
2.5 排气管模型 | 第33-3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3章 船舶主机热力系统火用分析模型建立 | 第35-49页 |
3.1 (火用)的定义 | 第35-38页 |
3.1.1 热量(火用) | 第36页 |
3.1.2 稳流状态下的焓(火用) | 第36-37页 |
3.1.3 (火用)效率与(火用)损率 | 第37-38页 |
3.1.4 稳流系统(火用)平衡方程 | 第38页 |
3.2 主机热力系统(火用)分析数学模型建立 | 第38-46页 |
3.2.1 主机热力系统模型选取 | 第38-39页 |
3.2.2 建模基本方法及假设 | 第39-40页 |
3.2.3 主机系统(火用)平衡模型 | 第40页 |
3.2.4 压气机(火用)分析模型 | 第40-41页 |
3.2.5 中冷器(火用)分析模型 | 第41-42页 |
3.2.6 燃油预热器(火用)分析模型 | 第42页 |
3.2.7 气缸(火用)分析模型 | 第42-44页 |
3.2.8 废气涡轮及废气旁通混合过程(火用)分析数学模型 | 第44-45页 |
3.2.9 造淡水机制淡水(火用)分析模型 | 第45-46页 |
3.3 船舶主机热力系统热平衡 | 第46-47页 |
3.3.1 热平衡方程 | 第46页 |
3.3.2 热损失方程 | 第46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主机热力系统性能参数计算 | 第49-57页 |
4.1 主机不同工况下热力性能参数计算 | 第49-52页 |
4.1.1 主机热力性能设计数据选取 | 第49页 |
4.1.2 6S50MC-C8型主机多工况热力性能参数计算与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2 主机多机型热力性能参数计算与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主机热力系统火用分布计算分析 | 第57-74页 |
5.1 6S50MC-C8主机热力系统100%工况(火用)分布计算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2 6S50MC-C8型主机系统不同工况(火用)分布计算 | 第59-66页 |
5.2.1 50%、70%、100%工况下主机系统;U流分布分析 | 第59-60页 |
5.2.2 压气机 | 第60-61页 |
5.2.3 中冷器 | 第61-62页 |
5.2.4 缸套水冷却单元与滑油冷却单元 | 第62-63页 |
5.2.5 涡轮机单元(火用)分析 | 第63页 |
5.2.6 造淡水机单元(火用)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.7 主机热力系统不同工况下气缸(火用)流分布 | 第64-66页 |
5.3 不同机型主机系统(火用)分布计算与分析 | 第66-71页 |
5.3.1 不同机型主机热力性能参数的选取 | 第66页 |
5.3.2 不同机型主机系统100%工况气缸(火用)分布计算与分析 | 第66-69页 |
5.3.3 不同机型主机系统气缸(火用)分布计算分析 | 第69-71页 |
5.4 节能潜力探索 | 第71-7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3-74页 |
结论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8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81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