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20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0-11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7页 |
1.3.1 国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| 第12-15页 |
1.3.2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 | 第15-17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页 |
1.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| 第18-19页 |
1.5.1 开拓针对音乐产业具体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 | 第18-19页 |
1.5.2 打通学界与业界的两个话语体系 | 第19页 |
1.5.3 给相对小众的中国音乐产业提供启示和对策 | 第19页 |
1.6 论文结构安排 | 第19-20页 |
第2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工业批判的关键理论 | 第20-26页 |
2.1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| 第20-23页 |
2.1.1 对文化工业生产工业化、标准化的批判 | 第21页 |
2.1.2 对文化工业产品同质化的批判 | 第21-22页 |
2.1.3 对文化工业受众个性和批判力丧失的批判 | 第22-23页 |
2.2 法兰克福学派关于音乐产业的关键理论 | 第23-26页 |
2.2.1 音乐产品:文化-商品二重属性的承载者 | 第23-24页 |
2.2.2 阿多诺流行音乐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| 第24-25页 |
2.2.3 音频制作技术:音乐工业化时代逐利的武器 | 第25-26页 |
第3章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问题探究 | 第26-41页 |
3.1 技术处理标准化加速音乐产品标准化 | 第27-34页 |
3.1.1 同一风格内的音乐产品标准化 | 第27-28页 |
3.1.2 不同风格间的音乐产品标准化 | 第28页 |
3.1.3 音乐产品技术处理标准化实例:响度竞争 | 第28-34页 |
3.2 音乐产品中艺术风格的丧失 | 第34-39页 |
3.2.1 形式与风格的混淆 | 第34-36页 |
3.2.2 风格表达的消减 | 第36-39页 |
3.3 音乐产业受众个性和反思能力的压抑 | 第39-41页 |
3.3.1 伪个性化的音乐产品消磨了受众的个性 | 第39-40页 |
3.3.2 产品接受行为与产业联合体蚕食了受众的反思能力 | 第40-41页 |
第4章 中国音乐产业发展问题的原因探究 | 第41-44页 |
4.1 音频制作技术的瓶颈 | 第41-42页 |
4.1.1 技术现实制约了艺术创想 | 第41页 |
4.1.2 技术往往不会为了艺术而主动进步 | 第41-42页 |
4.2 资本使艺术的目的发生了转变 | 第42-44页 |
4.2.1 意义的传达转变为利润的分配 | 第42-43页 |
4.2.2 技术天生服务于资本与工业而非艺术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解决中国音乐产业发展问题的路径探究 | 第44-51页 |
5.1 以音乐人的创作技术进步为核心 | 第44-47页 |
5.1.1 树立导向,紧抓时代脉搏 | 第44-46页 |
5.1.2 主动求变,争夺主导地位 | 第46页 |
5.1.3 保持独立,潜心艺术修能 | 第46-47页 |
5.2 以音乐产业市场的规范为框架 | 第47-48页 |
5.2.1 保护版权,让更多音乐人受益 | 第47-48页 |
5.2.2 加强监管,推进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 | 第48页 |
5.3 以资本的引导和管控为保障 | 第48-51页 |
5.3.1 分流资本,扶持各项新市场 | 第49页 |
5.3.2 管控资本,服务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建设 | 第49-51页 |
结论 | 第51-5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