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职能视角下民生建设的发展与创新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0页 |
导论 | 第14-37页 |
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| 第14-16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评析 | 第16-34页 |
一、 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解读 | 第16-19页 |
二、 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研究 | 第19-25页 |
三、 中国民生建设实践的研究 | 第25-30页 |
四、 社会主义理论下民生思想的研究 | 第30-32页 |
五、 国家职能视角下民生研究概述 | 第32-34页 |
第三节 研究方法 | 第34-36页 |
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| 第36-37页 |
第一章 民生建设与国家职能的相关性 | 第37-70页 |
第一节 民生的基本含义 | 第38-46页 |
一、 民生的意蕴 | 第38-42页 |
二、 相关概念理解与辨析 | 第42-46页 |
第二节 国家职能的民生内涵 | 第46-62页 |
一、 民生:国家职能的重要内容 | 第47-50页 |
二、 民生建设:履行国家职能的重要方式 | 第50-62页 |
第三节 国家职能视角下民生建设的差异 | 第62-70页 |
一、 西方国家民生建设与国家职能 | 第62-67页 |
二、 当代中国民生建设与国家职能 | 第67-70页 |
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民生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 | 第70-100页 |
第一节 中国民生建设的思想渊源 | 第70-87页 |
一、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| 第71-77页 |
二、 中国近代大同思想 | 第77-79页 |
三、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| 第79-87页 |
第二节 中国民生建设的理论探索 | 第87-93页 |
一、 建国前中国民生建设的理念 | 第87-91页 |
二、 建国后中国民生理论探索 | 第91-93页 |
第三节 中国民生建设的主要实践成就 | 第93-100页 |
一、 建国前中国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 | 第93-97页 |
二、 建国后中国民生建设的主要成就 | 第97-100页 |
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民生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 | 第100-154页 |
第一节 中国民生建设的理论探索 | 第100-106页 |
第二节 中国民生建设的主要实践成就 | 第106-154页 |
一、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| 第106-121页 |
二、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 | 第121-136页 |
三、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| 第136-154页 |
第四章 当代中国民生建设发展特点与不足 | 第154-174页 |
第一节 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发展特点 | 第154-159页 |
一、 民生建设观念从保障到发展 | 第154-156页 |
二、 民生建设内容单一化走向全面化 | 第156-158页 |
三、 民生建设结构不断优化 | 第158-159页 |
第二节 当代中国民生建设的不足之处 | 第159-174页 |
一、 中国民生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偏低 | 第160-163页 |
二、 中国民生建设的公平性不足 | 第163-168页 |
三、 中国民生建设管理方式相对粗放 | 第168-171页 |
四、 安全问题成为民生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| 第171-174页 |
第五章 改善民生与促进政府履行国家职能 | 第174-201页 |
第一节 国家职能对民生建设的基本要求 | 第174-179页 |
一、 重视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 | 第175-176页 |
二、 突出公民个体的政治主体地位 | 第176-177页 |
三、 确保区域间和群体间的统筹发展 | 第177-178页 |
四、 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| 第178-179页 |
第二节 民生保障体系的互动与协调 | 第179-193页 |
一、 民生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| 第179-181页 |
二、 民生保障体系的运转机制 | 第181-188页 |
三、 民生保障体系的协调机制 | 第188-193页 |
第三节 民生建设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与职能 | 第193-201页 |
一、 政府是民生保障体系的引导者 | 第194-195页 |
二、 政府是民生保障体系的保障者 | 第195-196页 |
三、 政府是民生保障体系的参与者 | 第196-197页 |
四、 政府是民生保障体系的责任者 | 第197-199页 |
五、 政府是民生保障体系的组织者 | 第199-201页 |
结语 | 第201-2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2-218页 |
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218-220页 |
后记 | 第220-2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