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绪论 | 第13-23页 |
一、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3-15页 |
二、 研究现状 | 第15-20页 |
三、 论文的基本框架 | 第20-21页 |
四、 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第一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概述 | 第23-39页 |
一、 从《北京规则》出发解读社会调查制度的内涵 | 第23-28页 |
(一) 《北京规则》中的社会调查制度文本解读 | 第23-25页 |
(二) 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的内涵及称谓解析 | 第25-28页 |
二、 社会调查制度的基本理念 | 第28-35页 |
(一) 国家亲权主义 | 第30-34页 |
(二) 教育刑理念 | 第34-35页 |
(三) 刑罚个别化理念 | 第35页 |
三、 社会调查制度的特性分析 | 第35-39页 |
(一) 社会调查制度职权主义化 | 第36-37页 |
(二) 社会调查主体专门化和专业化 | 第37页 |
(三) 社会调查内容全面化 | 第37-38页 |
(四) 社会调查制度功能多元化 | 第38-39页 |
第二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的变迁 | 第39-57页 |
一、 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的立法沿革 | 第39-44页 |
(一) 1985——2000 年前后社会调查制度相关立法 | 第39-41页 |
(二) 2000——2010 年前后社会调查制度相关立法 | 第41-42页 |
(三) 2010 年至今社会调查制度相关立法 | 第42-44页 |
二、 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的司法实践 | 第44-50页 |
(一) 2000 年以前各地的司法实践 | 第44-45页 |
(二) 2000——2010 年间各地的司法实践 | 第45-48页 |
(三) 《2010 年意见》出台前后至今各地的司法实践 | 第48-50页 |
三、 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的理念变迁及展望 | 第50-57页 |
(一) 我国社会调查制度理念的变迁 | 第51-52页 |
(二) 国家亲权主义理念的缺失带来的制度缺陷 | 第52-54页 |
(三) 社会调查制度的定位及其发展方向 | 第54-57页 |
第三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之主体规范化 | 第57-91页 |
一、 社会调查主体的界定 | 第57-62页 |
(一) 社会调查的启动主体 | 第57-58页 |
(二) 社会调查报告的适用主体 | 第58页 |
(三) 社会调查的执行主体 | 第58-62页 |
二、 我国社会调查执行主体的改革及论争评析 | 第62-74页 |
(一) 公检法机关担任执行主体 | 第63-67页 |
(二) 辩护律师担任执行主体 | 第67-68页 |
(三) 多种社会力量担任执行主体 | 第68-73页 |
(四) 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部门担任执行主体 | 第73-74页 |
三、 社会调查执行主体选择路径 | 第74-82页 |
(一) 执行主体职权化 | 第75-76页 |
(二) 执行主体机构化 | 第76-79页 |
(三) 社会调查员专业化与职业化 | 第79-82页 |
四、 社会调查执行主体的诉讼地位及权利义务 | 第82-91页 |
(一) 社会调查员的诉讼地位 | 第83-84页 |
(二) 社会调查员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| 第84-91页 |
第四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之程序设置 | 第91-107页 |
一、 社会调查程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| 第91-94页 |
(一) 合法性原则 | 第91页 |
(二) 全面调查原则 | 第91-92页 |
(三) 科学性原则 | 第92页 |
(四) 中立性原则 | 第92-93页 |
(五) 个别化原则 | 第93页 |
(六) 保密原则 | 第93-94页 |
二、 社会调查程序的启动 | 第94-98页 |
(一) 社会调查的启动时间 | 第94-96页 |
(二) 社会调查的委托及社会调查员的指派 | 第96-98页 |
三、 社会调查实施的步骤和方法 | 第98-107页 |
(一) 实施社会调查的基本步骤 | 第98-102页 |
(二) 实施社会调查的主要方法 | 第102-107页 |
第五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报告 | 第107-137页 |
一、 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 | 第107-113页 |
(一) 社会调查报告性质的论争 | 第107-109页 |
(二) 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 | 第109-111页 |
(三) 社会调查报告应属于新型证据种类 | 第111-112页 |
(四) 证据规则的适用 | 第112-113页 |
二、 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 | 第113-125页 |
(一) 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 | 第113-115页 |
(二) 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 | 第115-123页 |
(三) 制作社会调查报告应当注意的问题 | 第123-125页 |
三、 社会调查报告在不同阶段的作用及其运用 | 第125-137页 |
(一) 审前阶段 | 第125-128页 |
(二) 审判阶段 | 第128-133页 |
(三) 执行阶段 | 第133-134页 |
(四) 社会调查报告作用多元化之展望 | 第134-137页 |
结论 | 第137-1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9-149页 |
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149-151页 |
后记 | 第1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