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化学工业论文--燃料化学工业(总论)论文--燃料种类及性质论文

烃类燃料的合成研究

致谢第5-7页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1 绪论第16-32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6-17页
    1.2 生物质能概述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1.4 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技术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生物质固化技术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生物质气化技术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生物质液化技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生物质生化转化技术第23-24页
    1.5 合成气合成燃料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合成气的净化与转化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合成气合成醇醚类燃料及应用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合成气合成烃类燃料及应用第26-28页
    1.6 生物质炭的性能和用途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生物炭的活化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生物炭用作催化剂第30-32页
2 合成气直接合成烃类燃料技术综述第32-52页
    2.1 费托合成技术第32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费托合成反应机理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费托合成反应催化剂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费托合成反应工艺第37-41页
    2.2 改进的费托合成——合成气一步法合成清洁汽柴油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物理混合型催化剂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负载型催化剂第44-45页
    2.3 合成气甲烷化技术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甲烷化催化剂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甲烷化工艺第47-49页
    2.4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49-52页
3 实验与分析方法第52-60页
    3.1 实验原料第52页
    3.2 实验台架及工艺流程第52-55页
    3.3 产物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3.4 催化剂表征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(BET)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X射线衍射表征(XRD)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程序升温还原(H_2-TPR)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扫描电镜分析(SEM)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透射电镜分析(TEM)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NH_3程序升温脱附(NH_3-TPD)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7 CO程序升温脱附(CO-TPD)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8 催化剂再氧化测定还原度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(ICP-AES)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0 热重(TG)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FTIR)第5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9-60页
4 Ni负载量对Co/CNT催化剂上液体烃类燃料合成的影响研究第60-7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0-61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催化剂制备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61-62页
    4.3 催化剂表征第62-6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晶相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催化剂的形貌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催化剂的还原特性第66-68页
    4.4 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第68-7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Ni对Co/CNT催化剂的促进作用第68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运行参数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催化剂的稳定性第73-74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4-76页
5 Ru、Ni助剂对Co/HZSM-5催化剂上合成汽油的影响研究第76-92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6-77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77页
    5.3 催化剂表征第77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晶相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催化剂的形貌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催化剂的还原特性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催化剂的酸性第83-84页
    5.4 改进的费托合成的催化性能第84-8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9-92页
6 生物炭的分析及活化研究第92-104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92页
    6.2 实验过程第92-95页
    6.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95-10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生物炭活化前后的成分分析第95-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生物炭的活化产率第9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活化前后生物炭的性质第97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3.1 孔结构特性第97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3.2 X射线衍射分析(XRD)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3.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(FTIR)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6.3.3.4 扫描电镜分析(SEM)第102-103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103-104页
7 生物炭在合成气高效甲烷化中的应用研究第104-116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104-105页
    7.2 实验部分第105页
    7.3 催化剂表征第105-112页
        7.3.1 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   7.3.2 晶相分析第107-109页
        7.3.3 催化剂和载体的形貌第109-110页
        7.3.4 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分析第110-112页
    7.4 催化活性和产物选择性第112-115页
    7.5 本章小结第115-116页
8 生物质气在生物炭载体催化剂上的甲烷化研究第116-128页
    8.1 引言第116-117页
    8.2 实验部分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方法第117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催化剂活性测试第117-118页
    8.3 催化剂表征第118-122页
        8.3.1 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8.3.2 晶相分析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8.3.3 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分析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8.3.4 催化剂和载体的透射电镜分析第121-122页
    8.4 催化剂对生物质气甲烷化的催化活性第122-127页
        8.4.1 生物质气的甲烷化反应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8.4.2 补氢对生物质气中CO和CO_2转化的影响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8.4.3. 讨论第126-127页
    8.5 本章小结第127-128页
9 全文总结与研究工作展望第128-132页
    9.1 全文总结第128-129页
    9.2 本文创新点第129-130页
    9.3 本文研究展望第130-132页
参考文献第132-150页
作者简历第150-151页

论文共1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微藻固定烟气高浓度CO2的藻种改良和过程优化调控
下一篇:镁质车体前端设计开发及NVH性能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