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--环境生物学论文--环境植物学论文

微藻固定烟气高浓度CO2的藻种改良和过程优化调控

致谢第5-7页
前言第7-8页
摘要第8-10页
Abstract第10-12页
目录第13-17页
1 绪论第17-35页
    1.1 CO_2的排放现状和减排意义第17-19页
    1.2 CO_2控制减排技术第19-22页
    1.3 微藻固定燃煤烟气中的CO_2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微藻固碳的可行性分析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微藻的光合作用固碳第24-26页
    1.4 微藻固定燃煤烟气CO_2的研究现状第26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藻种的筛选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烟气中NO_x/SO_2的影响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微藻固碳工艺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微藻固碳技术难点第32页
    1.5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的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33-35页
2 试验材料方法第35-53页
    2.1 微藻固碳试验装置和材料第35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固碳试验装置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藻种和培养基第39-41页
    2.2 试验方法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核辐照诱变藻种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诱变藻种的高浓度CO_2梯度驯化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诱变藻种的基因表达谱的测定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优化反应器的气溶比第47-48页
    2.3 分析测试方法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气体成分浓度和流量的测试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微藻生长和成分测试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微藻培养液中离子成分浓度测试第50-51页
    2.4 分析计算方法第51-53页
3 核辐射诱变小球藻固定高浓度CO2第53-65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53-54页
    3.2 ~(60)Co-γ射线核诱变选育优良固碳藻种第54-55页
    3.3 诱变藻种对高浓度CO_2的生长耐受性第55-57页
    3.4 诱变藻种的高浓度CO_2梯度驯化第57-58页
    3.5 诱变驯化藻种的稳定性验证第58-59页
    3.6 诱变驯化藻种的固定高浓度CO_2效率第59-63页
    3.7 小结第63-65页
4 微藻突变体的转录组和基因表达谱分析第65-75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65页
    4.2 诱变藻种突变体的分子鉴定第65-67页
    4.3 诱变突变体的基因表达谱对比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转录组测序、拼接和注释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核诱变前后基因表达的比较第67-69页
    4.4 诱变突变体的基因表达差异的代谢通路第69-70页
    4.5 碳固定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第70-72页
    4.6 其它表达变化分析第72-73页
    4.7 小结第73-75页
5 高浓度CO_2对微藻的胁迫影响第75-89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75页
    5.2 CO_2对微藻基因表达的胁迫影响第75-7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CO_2胁迫下碳代谢途径的变化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CO_2胁迫下氮代谢途径的变化第77-79页
    5.3 高浓度CO_2胁迫下基因转录本表达对微藻生长固碳的影响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硝酸根还原酶对硝酸根消耗和色素合成的影响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碳酸酐酶和Rubscio酶对微藻固碳的影响第82-84页
    5.4 微藻对高浓度CO_2的固定机理分析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微藻生长对CO_2的最低需求量分析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微藻对不同浓度CO_2的固定机理第85-86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86-89页
6 连续流高浓度CO_2同时提高微藻生长和油脂含量第89-99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89-90页
    6.2 连续流高浓度CO_2下微藻的固碳和油脂富集分析第90-93页
    6.3 连续流高浓度CO_2下微藻溶液的氮平衡计算第93-94页
    6.4 连续流高浓度CO_2培养的微藻生物质的性质第94-96页
    6.5 连续流高浓度CO_2下微藻蛋白、油脂和糖之间的转化第96-98页
    6.6 小结第98-99页
7 优化微藻生长条件提高微藻固定高浓度CO_2效率第99-111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99-100页
    7.2 C/N比例对微藻生长的影响第100-10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15%CO_2下培养液C/N比例对叶绿素合成的影响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叶绿素的含量对微藻生长的影响第103-104页
    7.3 15%CO_2下微藻的最佳营养盐比例第104-105页
    7.4 在15%高浓度CO_2条件下增强光照提高微藻生长速率第105-106页
    7.5 优化培养条件对微藻生物质成分的影响第106-107页
    7.6 多级串联光合反应器中降低气溶比提高微藻固碳效率第107-110页
    7.7 小结第110-111页
8 烟气NO氧化补充氮源促进微藻固碳第111-125页
    8.1 引言第111-112页
    8.2 试验方法第112-11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1 NO氧化补充氮源促进微藻脱碳工艺系统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   8.2.2 NO氧化生成硝酸根作为微藻氮源第113-114页
        8.2.3 NO氧化效率和残余NO浓度计算第114页
    8.3 NO直接通入对微藻生长的抑制第114-115页
    8.4 NO氧化作为微藻脱碳的氮源的验证第115-117页
    8.5 NO氧化条件对微藻的生长促进作用第117-122页
    8.6 NO氧化作为微藻补充氮源对脱碳的促进作用第122-123页
    8.7 小结第123-125页
9 室外1200m~2跑道池养殖微藻固定燃煤电厂烟气中的CO_2第125-139页
    9.1 引言第125-126页
    9.2 藻种的诱变驯化和培养优化第126-130页
    9.3 室外1200m~2跑道池的试验研究方法第130-132页
    9.4 室外1200m~2跑道池微藻固定烟气CO_2的优化调控第132-133页
    9.5 室外1200m~2跑道池微藻固定烟气CO_2结果与讨论第133-136页
    9.6 微藻室外大规模培养脱碳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36-137页
    9.7 小结第137-139页
10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39-143页
    10.1 主要研究成果第139-141页
    10.2 全文创新点第141页
    10.3 研究展望第141-143页
参考文献第143-158页
作者简历第158-160页

论文共16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化工危废在燃烧热解过程中氟氯气体的析出和脱除机理的研究
下一篇:烃类燃料的合成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