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2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1 分析了朗读与朗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| 第10页 |
1.1.2 分析了朗读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| 第10-11页 |
1.1.3 提出了朗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| 第11-12页 |
第二章 朗读和朗读教学的性质和作用 | 第12-21页 |
2.1 朗读的定义 | 第12-13页 |
2.2 朗读教学的定义 | 第13-14页 |
2.3 朗读与朗读教学的作用 | 第14-21页 |
2.3.1 朗读与朗读教学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| 第15-16页 |
2.3.2 朗读与朗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和写作能力 | 第16-17页 |
2.3.3 朗读和朗读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| 第17-21页 |
第三章 实施朗读教学的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3.1 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观,要求学生是朗读实践的主体 | 第21-22页 |
3.2 建构主义的教师定位,决定了教师的朗读示范与朗读指导必不可少 | 第22页 |
3.3 建构主义学习环节中的“创设情境”,正是朗读教学形成“内心视象”的重要前提 | 第22-23页 |
3.4 建构主义对“协作学习”的要求,为朗读教学的同伴互助朗读指导、多元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 | 第23-24页 |
第四章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| 第24-32页 |
4.1 调查过程与数据分析 | 第24-28页 |
4.2 目前高中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2页 |
4.2.1 朗读教学知易行难,朗读教学在功利化的背景下被边缘化 | 第28-29页 |
4.2.2 朗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不明,教学环节不清,存在随意性 | 第29-30页 |
4.2.3 教师的朗读指导缺位、朗读评价内容笼统、方式单一 | 第30页 |
4.2.4 教师的范读日益被多媒体手段取代 | 第30-32页 |
第五章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| 第32-56页 |
5.1 制定朗读教学的梯度性教学目标 | 第32-34页 |
5.1.1 朗读教学的目标要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展开梯度 | 第32-33页 |
5.1.2 朗读的教学目标要根据课堂上的教学阶段展开梯度 | 第33页 |
5.1.3 朗读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文本风格展开梯度、有所侧重 | 第33-34页 |
5.2 掌握朗读技巧,强化教师朗读指导的能力 | 第34-46页 |
5.2.1 朗读必须深入理解作品 | 第34-35页 |
5.2.2 朗读必须具有真情实感 | 第35-36页 |
5.2.3 朗读必须形成具体的“内心视象”,入神入境 | 第36-38页 |
5.2.4 必须掌握朗读技巧 | 第38-46页 |
5.3 探索有效的朗读教学的模式 | 第46-54页 |
5.3.1 朗读式导语创设情境 | 第47-48页 |
5.3.2 呈现问题定起点 | 第48页 |
5.3.3 学生个人品一品 | 第48-49页 |
5.3.4 小组互助导一导 | 第49页 |
5.3.5 个人展示说一说 | 第49-51页 |
5.3.6 同学老师评一评 | 第51-53页 |
5.3.7 大家一起练一练 | 第53页 |
5.3.8 朗读展示作总结 | 第53-54页 |
5.4 生活化朗读教学——前朗读阶段的生活体验 | 第54-56页 |
5.4.1 丰富视、听、嗅等感官体验,提升审美感受力 | 第54页 |
5.4.2 营造生动的生活语言环境 | 第54-55页 |
5.4.3 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鉴赏优秀的有声语言表达 | 第55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58页 |
附录 1 | 第58-62页 |
附录 2 | 第62-65页 |
致谢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