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(一)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 研究的背景 | 第10页 |
2.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研究方法 | 第11页 |
(三) 本文创新点 | 第11-12页 |
一、家庭暴力的涵义、产生及社会危害 | 第12-17页 |
(一) 家庭暴力的概念 | 第12-14页 |
1. 各国对家庭暴力的理解 | 第12-13页 |
2. 家庭暴力划分的三个等级 | 第13页 |
3. 家庭暴力等级划分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(二) 家庭暴力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| 第14-16页 |
1.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| 第14-15页 |
2. 家庭暴力的变化趋势 | 第15-16页 |
(三) 家庭暴力的主要特征及社会危害 | 第16-17页 |
1. 家庭暴力的特征 | 第16页 |
2. 家庭暴力的分类 | 第16-17页 |
3. 家庭暴力的危害 | 第17页 |
二、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防控体系的必要性与理论依据 | 第17-24页 |
(一) 公权力防控家庭暴力的含义及特征 | 第17-18页 |
1. 公权力防控家庭暴力的含义 | 第17-18页 |
2. 公权力防控家庭暴力的特征 | 第18页 |
(二) 公权力防控家庭暴力的必要性 | 第18-22页 |
1. 社会对家庭暴力的救济有利于广泛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| 第19-20页 |
2. 警察权的介入能有利于制止家庭暴力的进一步升级 | 第20页 |
3. 司法手段防控家庭暴力对家暴行为的认定具有特殊意义 | 第20-22页 |
(三) 公权力防控家庭暴力的理论依据 | 第22-24页 |
1. 权力制约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 基本人权理论 | 第23页 |
3. 法治理论 | 第23-24页 |
三、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现状及问题 | 第24-30页 |
(一) 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 | 第24-26页 |
(二) 目前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中的问题 | 第26-29页 |
(三) 公权力对家庭暴力防控不力的主要原因 | 第29-30页 |
1. 现有法律关于家庭暴力多为原则性规定 | 第29页 |
2. 公权力防控家庭暴力的职责不明确 | 第29页 |
3. 关于反家庭暴力的相关立法分散 | 第29-30页 |
4. 社会组织对家庭暴力防控的能力欠缺 | 第30页 |
5. 公权力防控家庭暴力有可能与公民权利相冲突 | 第30页 |
四、建立和完善我国家庭暴力防控的公权力体系 | 第30-43页 |
(一) 坚持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相结合的价值理念 | 第30-32页 |
(二) 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公权力防控家庭暴力机制 | 第32-41页 |
1. 建立和完善社会救济家庭暴力机制 | 第32-33页 |
2. 加强公安机关行使警察权的职能 | 第33-36页 |
3. 检察机关不放弃追诉权 | 第36-37页 |
4. 建立和完善法院专门的家事审判、保护令和别居制度 | 第37-41页 |
(三) 加强家庭暴力防控的专项立法,完善法律救济制度 | 第41-43页 |
1. 加强家庭暴力防控的专项立法 | 第41页 |
2. 完善家庭暴力防控的刑事救济制度 | 第41页 |
3. 完善家庭暴力防控的刑事诉讼制度 | 第41页 |
4. 完善家庭暴力防控的民事救济制度 | 第41-43页 |
结论 | 第43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4-45页 |
附录 | 第45-47页 |
后记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