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Surpac的赛什塘铜矿床三维可视化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9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3页 |
1.2.1 国外三维矿业软件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内三维矿业软件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1.2.3 Surpac软件介绍 | 第10-11页 |
1.2.4 Surpac软件在国内的应用 | 第11-13页 |
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| 第15-24页 |
2.1 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| 第15-16页 |
2.2 区域地质 | 第16-19页 |
2.2.1 大地构造位置 | 第16页 |
2.2.2 地层 | 第16-18页 |
2.2.3 构造 | 第18页 |
2.2.4 岩浆岩 | 第18页 |
2.2.5 矿产 | 第18-19页 |
2.3 矿区地质 | 第19-24页 |
2.3.1 地层 | 第19-22页 |
2.3.2 构造 | 第22-23页 |
2.3.3 岩浆岩 | 第23页 |
2.3.4 变质岩 | 第23-24页 |
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24-29页 |
3.1 矿体特征 | 第24-26页 |
3.2 矿石特征 | 第26-27页 |
3.3 围岩蚀变 | 第27页 |
3.4 矿床成因 | 第27页 |
3.5 找矿标志 | 第27-29页 |
第4章 地质数据库的构建 | 第29-36页 |
4.1 地质数据库 | 第29页 |
4.2 Surpac地质数据库的结构 | 第29-31页 |
4.3 地质数据库的创建 | 第31-34页 |
4.4 钻孔信息三维显示 | 第34-36页 |
第5章 三维实体模型的构建 | 第36-40页 |
5.1 实体模型的构建原理 | 第36页 |
5.2 地形模型的构建 | 第36-37页 |
5.3 M_2矿体模型的构建 | 第37-39页 |
5.4 三维模型的复合显示 | 第39-40页 |
第6章 地质样品组合及统计 | 第40-46页 |
6.1 地质数据库钻孔样组合 | 第40-42页 |
6.2 组合样品位变差函数计算与分析 | 第42-46页 |
6.2.1 实验变差函数 | 第42页 |
6.2.2 理论变差函数拟合 | 第42-44页 |
6.2.3 理论变差函数参数交叉验证 | 第44-46页 |
第7章 M_2矿体品位模型的构建与研究 | 第46-53页 |
7.1 品位模型的构建原理和流程 | 第46-47页 |
7.1.1 品位模型的构建原理 | 第46-47页 |
7.1.2 品位模型的构建流程 | 第47页 |
7.2 M_2矿体品位模型的构建 | 第47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