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1页 |
前言 | 第18-20页 |
第一篇 综述 | 第20-42页 |
第一章 腹泻性贝毒的研究进展 | 第20-31页 |
1 腹泻性贝毒的来源与染毒贝类 | 第20-31页 |
1.1 腹泻性贝毒的发现 | 第20-21页 |
1.2 产生腹泻性贝毒的藻类 | 第21页 |
1.3 滤食腹泻性贝毒的贝类 | 第21页 |
1.4 腹泻性贝毒的结构与毒性机理 | 第21-23页 |
1.5 腹泻性贝毒的分布 | 第23-24页 |
1.6 腹泻性贝毒限量标准 | 第24-25页 |
1.7 DSP 毒素的分析方法 | 第25-31页 |
第二章 适配子的研究进展 | 第31-42页 |
1 核酸适配子的概念 | 第31页 |
2 核酸适配子的特点 | 第31-33页 |
3 核酸适配子体外筛选的方法 | 第33-40页 |
3.1 SELEX 技术的原理 | 第33-34页 |
3.2 SELEX 技术特点 | 第34-35页 |
3.3 SELEX 技术的发展 | 第35-36页 |
3.4 SELEX 技术的应用 | 第36-40页 |
4 Aptamer 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展望 | 第40-42页 |
第二篇 研究内容 | 第42-134页 |
第一章 主要 DSP 毒素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 | 第42-5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42-48页 |
1.1 试剂与耗材 | 第42页 |
1.2 仪器 | 第42-43页 |
1.3 溶液配制 | 第43页 |
1.4 方法 | 第43-48页 |
2 结果 | 第48-55页 |
2.1 人工完全抗原的结果 | 第48-49页 |
2.2 胶体金溶液分析 | 第49页 |
2.3 金标示踪探针分析 | 第49-50页 |
2.4 探针最适 pH 值分析 | 第50页 |
2.5 探针最适抗体量 | 第50页 |
2.6 抗原固定液的选择结果 | 第50-51页 |
2.7 NC 膜的选择结果 | 第51-52页 |
2.8 固相抗原浓度确定 | 第52页 |
2.9 上样缓冲液成分确定 | 第52页 |
2.10 试纸条灵敏度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2.11 层析试纸条特异性分析 | 第53-54页 |
2.12 层析试纸条重复性结果 | 第54页 |
2.13 试纸条稳定性结果 | 第54-55页 |
3 讨论 | 第55-57页 |
4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二章 主要 DSP 毒素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方法 | 第58-69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58-61页 |
1.1 试剂与耗材 | 第58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58页 |
1.3 方法 | 第58-61页 |
2 结果 | 第61-66页 |
2.1 最佳化学发光板的确定 | 第61-62页 |
2.2 包被缓冲液的选择 | 第62页 |
2.3 包被抗原量与单抗稀释倍数的确定 | 第62-63页 |
2.4 HRP 标记的羊抗鼠 IgG 的稀释倍数确定 | 第63页 |
2.5 包被时间的确定 | 第63页 |
2.6 封闭时间的确定 | 第63-64页 |
2.7 竞争反应时间的确定 | 第64页 |
2.8 底物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64-65页 |
2.9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灵敏度 | 第65页 |
2.10 方法的精确性 | 第65页 |
2.11 方法的特异性 | 第65页 |
2.12 回收率 | 第65-66页 |
3 讨论 | 第66-68页 |
3.1 化学发光板的优化 | 第66-67页 |
3.2 免疫程序参数优化 | 第67-68页 |
3.3 有关基质效应 | 第68页 |
4 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三章 主要 DSP 毒素高效液相-质谱串联方法建立 | 第69-8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69-71页 |
1.1 试剂与耗材 | 第69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69页 |
1.3 方法 | 第69-71页 |
2 结果 | 第71-78页 |
2.1 质谱/色谱条件的确定 | 第71-74页 |
2.2 标准曲线的制作 | 第74-75页 |
2.3 基质校准标准曲线 | 第75-76页 |
2.4 提取剂选择 | 第76-77页 |
2.5 加标回收率 | 第77页 |
2.6 方法精确性 | 第77-78页 |
2.7 最低检测限 | 第78页 |
3 讨论 | 第78-80页 |
3.1 色谱/质谱条件的优化 | 第79-80页 |
3.2 基质校正标准曲线 | 第80页 |
4 小结 | 第80-81页 |
第四章 沿海市售海鲜的主要 DSP 毒素污染调查 | 第81-9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81-82页 |
1.1 试剂与耗材 | 第81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81页 |
1.3 方法 | 第81-82页 |
2 结果 | 第82-93页 |
2.1 样品的采集 | 第82-85页 |
2.2 样品检测结果 | 第85-91页 |
2.3 四种检测方法与 ELISA 试剂盒的比较 | 第91-92页 |
2.4 贝类的地区差异 | 第92-93页 |
3 讨论 | 第93-94页 |
3.1 赤潮毒素污染现状 | 第93页 |
3.2 样品前处理 | 第93页 |
3.3 本文污染调查结果 | 第93-94页 |
4 小结 | 第94-95页 |
第五章 OA 毒素适配子的筛选 | 第95-115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95-106页 |
1.1 试剂与耗材 | 第95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95页 |
1.3 主要缓冲液的配置 | 第95-97页 |
1.4 实验方法 | 第97-106页 |
2 结果 | 第106-113页 |
2.1 包被磁珠的鉴定 | 第106页 |
2.2 PCR 条件的优化 | 第106-107页 |
2.3 SELEX 筛选程序 | 第107-113页 |
3 讨论 | 第113-114页 |
3.1 PCR 条件优化 | 第113-114页 |
3.2 文库与靶标投入量的选择 | 第114页 |
4 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第六章 OA 抗原内影像适配子的筛选 | 第115-126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15-118页 |
1.1 耗材与试剂 | 第115页 |
1.2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115页 |
1.3 设计随机文库及引物 | 第115-116页 |
1.4 制备筛选靶标 | 第116页 |
1.5 磁珠 SELEX 技术筛选 | 第116-118页 |
2 结果 | 第118-124页 |
2.1 鉴定靶标 | 第118-119页 |
2.2 文库的结合率 | 第119页 |
2.3 SELEX 筛选条件 | 第119-120页 |
2.4 dsDNA 的鉴定 | 第120页 |
2.5 ssDNA 的鉴定 | 第120-121页 |
2.6 质粒制备结果鉴定 | 第121页 |
2.7 筛选轮数的确定 | 第121-122页 |
2.8 筛选适配子的克隆测序 | 第122页 |
2.9 筛选适配子的二级结构分析 | 第122页 |
2.10 抗原内影像适配子亲和力测定 | 第122-123页 |
2.11 OA 抗原内影像适配子的交叉反应 | 第123页 |
2.12 抗原内影像适配子亲和常数测定 | 第123-124页 |
2.13 适配子的内影像功能鉴定 | 第124页 |
3 讨论 | 第124-125页 |
4 小结 | 第125-126页 |
第七章 运用磁珠建立 OA 无毒 ic-ELOSA 检测方法 | 第126-134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26-129页 |
1.1 试剂与耗材 | 第126页 |
1.2 实验仪器 | 第126页 |
1.3 方法 | 第126-129页 |
2 结果 | 第129-132页 |
2.1 毒素内影像适配子包被浓度及抗体浓度的优化 | 第129页 |
2.2 包被条件及稀释液的确定 | 第129-130页 |
2.3 二抗稀释倍数的确定 | 第130页 |
2.4 二抗孵育时间的确定 | 第130-131页 |
2.5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131页 |
2.6 特异性实验 | 第131-132页 |
2.7 加标回收实验 | 第132页 |
2.8 市售海鲜检测结果 | 第132页 |
3 讨论 | 第132-133页 |
3.1 无毒检测的重要意义 | 第132-133页 |
4 小结 | 第133-134页 |
结论 | 第134-1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6-150页 |
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150-15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51-152页 |
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52-154页 |
致谢 | 第154-1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