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口援疆政策研究--以吉林、黑龙江省对口支援阿勒泰地区为例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5页 |
| 目录 | 第6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| 第8-10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8页 |
| 二、研究意义 | 第8-10页 |
|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| 一、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0页 |
| 二、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0-13页 |
|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| 第13-14页 |
| 一、研究方法 | 第13页 |
| 二、研究框架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概念阐释与理论基础 | 第14-26页 |
| 第一节 核心概念阐释 | 第14-22页 |
| 一、对口支援 | 第14-17页 |
| 二、公共政策 | 第17-22页 |
|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| 一、不平衡增长理论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府际关系理论 | 第23-24页 |
| 三、政治动员理论 | 第24-26页 |
| 第三章 对口援疆政策的缘起与发展 | 第26-40页 |
| 第一节 阿勒泰地区的基本情况介绍 | 第26-33页 |
| 一、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资源 | 第26-27页 |
| 二、人口和教育文化发展 | 第27页 |
| 三、经济发展 | 第27-31页 |
| 四、就业情况 | 第31-33页 |
| 第二节 对口支援政策的缘起 | 第33-36页 |
| 一、区域协调发展之需求 | 第33-34页 |
| 二、横向财政均衡理论框架下的府际关系 | 第34-35页 |
| 三、对口支援政策动员之政治权威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节 对口支援政策的发展历程 | 第36-40页 |
| 一、起步探索阶段 | 第36-37页 |
| 二、稳步发展阶段 | 第37页 |
| 三、巩固调整阶段 | 第37-38页 |
| 四、完善提高阶段 | 第38-40页 |
| 第四章 对口援疆政策的成效分析 | 第40-53页 |
| 第一节 对口援建的主要项目及成效 | 第40-46页 |
| 一、对口支援的前期部署 | 第40-44页 |
| 二、民生援建项目 | 第44-45页 |
| 三、产业援建项目 | 第45页 |
| 四、智力援建项目 | 第45-46页 |
| 第二节 政策实施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| 第46-53页 |
| 一、政策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| 第46-50页 |
| 二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50-53页 |
| 第五章 对口援疆政策的修正建议 | 第53-59页 |
| 第一节 后支援阶段—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| 第53-54页 |
| 一、结合政府与市场,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| 第53-54页 |
| 二、引导产业转移,促进长效合作 | 第54页 |
| 第二节 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| 第54-56页 |
| 一、转变思想,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| 第55页 |
| 二、提高民众生产技术,增加就业水平 | 第55-56页 |
| 第三节 完善对口支援配套机制 | 第56-57页 |
| 一、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| 第56-57页 |
| 二、产业扶持与开拓市场相结合 | 第57页 |
| 第四节 促进受援地的可持续发展 | 第57-59页 |
| 一、定位区位发展因素,进行环保援疆 | 第57-58页 |
| 二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,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| 第58-59页 |
| 结语 | 第59-6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0-65页 |
| 附件1 | 第65-67页 |
| 附件2 | 第67-69页 |
| 附件3 | 第69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-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