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1.1 课题的来源 | 第12页 |
| 1.2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| 1.3 流体光整加工强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9页 |
| 1.3.1 光整加工方法及研究现状 | 第14页 |
| 1.3.2 流体光整加工方法及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| 1.3.3 软性磨粒流加工方法的提出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| 1.4 超声强化方法的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| 1.4.1 超声强化理论研究 | 第19-20页 |
| 1.4.2 超声强化数值模拟研究 | 第20-21页 |
| 1.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-24页 |
| 第2章 软性磨粒流加工机理及湍流流场的数学模型 | 第24-34页 |
| 2.1 引言 | 第24-25页 |
| 2.2 软性磨粒流的切削机理 | 第25-26页 |
| 2.3 湍流场的数学模型 | 第26-32页 |
| 2.3.1 湍流的基本方程 | 第26-28页 |
| 2.3.2 湍流模型的描述及选择 | 第28-32页 |
| 2.4 本章小结 | 第32-34页 |
| 第3章 软性磨粒流超声场与流场相耦合的模型 | 第34-48页 |
| 3.1 引言 | 第34页 |
| 3.2 超声波在媒介中的传播及能量 | 第34-40页 |
| 3.2.1 流体中的声速 | 第34-35页 |
| 3.2.2 流体中的波动方程 | 第35-36页 |
| 3.2.3 流体中的主要波形 | 第36-40页 |
| 3.3 超声波基本原理的阐述和空化效应影响的分析 | 第40-43页 |
| 3.3.1 超声波激振模型 | 第40-41页 |
| 3.3.2 超声波空化场的影响因素 | 第41-43页 |
| 3.4 软性磨粒流加载超声波激振的简化模拟方式 | 第43-47页 |
| 3.4.2 空化效应的分析及其湍流模型的修正 | 第43-47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4章 软性磨粒流超声强化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8-60页 |
| 4.1 引言 | 第48页 |
| 4.2 建立理想模型 | 第48-49页 |
| 4.3 网格的划分及其相关参数的设置 | 第49-53页 |
| 4.4 数值模拟的结果及分析 | 第53-59页 |
| 4.4.1 定常流道内的数值模拟结果 | 第53-55页 |
| 4.4.2 速度场分布的对比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4.4.3 湍动能分布的对比分析 | 第57-59页 |
| 4.5 本章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5章 仿真图像边缘检测及轮廓提取 | 第60-72页 |
| 5.1 引言 | 第60页 |
| 5.2 边缘检测的基本理论 | 第60-68页 |
| 5.2.1 边缘估计器 | 第61-64页 |
| 5.2.2 膨胀和腐蚀 | 第64-65页 |
| 5.2.3 开运算和闭运算 | 第65-66页 |
| 5.2.4 连接分量 | 第66-68页 |
| 5.3 对仿真图像进行轮廓提取 | 第68-70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| 第6章 PIV实验研究分析超声强化机理 | 第72-80页 |
| 6.1 引言 | 第72页 |
| 6.2 软性磨粒流空化现象观测实验台 | 第72-74页 |
| 6.3 PIV观测实验 | 第74-78页 |
| 6.4 本章小结 | 第78-80页 |
| 第7章 软性磨粒流加工系统及实验验证 | 第80-96页 |
| 7.1 引言 | 第80页 |
| 7.2 加载超声波激振的软性磨粒流加工系统及加工装置 | 第80-85页 |
| 7.2.1 整体加工系统 | 第80-83页 |
| 7.2.2 加载超声波激振的装置 | 第83-85页 |
| 7.3 软性磨粒流流体的配置 | 第85-86页 |
| 7.4 加工实验及绘制粗超度曲线 | 第86-91页 |
| 7.5 加工工件拍摄 | 第91-93页 |
| 7.6 本章小结 | 第93-96页 |
|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6-100页 |
| 8.1 结论 | 第96-98页 |
| 8.1.1 结论成果 | 第96-97页 |
| 8.1.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| 第97-98页 |
| 8.2 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98-10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0-104页 |
| 致谢 | 第104-106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| 第10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