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

工业4.0的技术经济基础及人文价值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导论第8-20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问题的提出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产业革命历史发展状况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“工业 4.0”本质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生产方式变革相关理论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人文价值的相关理论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第17页
    1.3 研究方法的选取第17-18页
    1.4 创新点第18-20页
第2章 生产方式变革的梳理第20-31页
    2.1 三次产业革命的梳理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机械化时代的工业 1.0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电气化时代的工业 2.0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信息化时代的工业 3.0第21-22页
    2.2 生产方式变革的一般解读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生产方式的内涵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产方式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第25页
    2.3 生产方式变革的价值比较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追求利润方式的差异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生产者责任的差异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刚性生产与柔性生产的差异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“标准化”与“个性化”的差异第29-3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3章 工业 4.0 的形成及其涵义分析第31-40页
    3.1“工业 4.0”的提出及涵义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“工业 4.0”的提出背景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“工业 4.0”的涵义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“工业 4.0”的实质第32-33页
    3.2“工业 4.0”的技术特质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微电子技术与物联网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大数据的应用与智能化工厂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的融合第35-36页
    3.3 工业 4.0 与我国制造业发展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中国制造业现状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“工业 4.0”与“中国制造 2025”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工业 4.0 对我国制造业的启示第37-3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8-40页
第4章 德国工业 4.0 的文化意蕴第40-50页
    4.1 工业 4.0 产生的企业文化基础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德国制造的世界品牌效应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“隐形冠军”的发展模式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德国企业的“莱茵模式”第42-43页
    4.2 工业 4.0 提升人性需求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“柔性化”与“多样性”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“信息化”与“广泛性”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“智能化”与“独特性”第44-45页
    4.3 德国制造的“主体性”底蕴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主体性涵义与特征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人本价值与现代性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“以人为本”与主体性原则第47-48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结论第50-52页
参考文献第52-5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57-59页
致谢第59页

论文共5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“人类中心主义”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合与超越
下一篇: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--以中国转基因技术产业化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