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-5页 |
1 绪论 | 第9-21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9-14页 |
1.2.1 城市面源污染的概念及特征 | 第9-10页 |
1.2.2 国外城市雨水管理技术体系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2.3 国内城市雨洪调控及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2-14页 |
1.3 城市雨洪调控及面源污染控制技术概述 | 第14-17页 |
1.4 课题来源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1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17-18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18-19页 |
1.4.3 技术路线 | 第19-21页 |
2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1-37页 |
2.1 重庆市园博园江南园湿地花园治污工程 | 第21-26页 |
2.1.1 研究区域工程概况 | 第21-23页 |
2.1.2 组合单元系统主要技术措施 | 第23-26页 |
2.2 研究区域降雨径流监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| 第26-36页 |
2.2.1 降雨径流样品采集 | 第27-28页 |
2.2.2 研究区降雨径流水量变化特征 | 第28-31页 |
2.2.3 研究区降雨径流水质变化特征 | 第31-36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3 试验内容与方法 | 第37-45页 |
3.1 试验内容 | 第37-40页 |
3.1.1 湿地系统内水质与水量监测 | 第37页 |
3.1.2 填料对氮磷的静态吸附试验研究 | 第37-38页 |
3.1.3 常水位法测定渗透系数 | 第38-39页 |
3.1.4 动态吸附试验 | 第39-40页 |
3.1.5 水泵运行工况的调试 | 第40页 |
3.2 试验方法与数据分析 | 第40-45页 |
3.2.1 监测点的布置 | 第40-41页 |
3.2.2 监测水质指标 | 第41页 |
3.2.3 监测水量数据统计 | 第41-44页 |
3.2.4 监测数据统计与处理方法 | 第44-45页 |
4 组合单元系统面源污染控制研究 | 第45-87页 |
4.1 组合单元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| 第46-69页 |
4.1.1 TN去除变化规律 | 第46-47页 |
4.1.2 TP去除变化规律 | 第47-49页 |
4.1.3 NH3-N去除变化规律 | 第49-51页 |
4.1.4 硝态氮去除变化规律 | 第51-53页 |
4.1.5 COD去除变化规律 | 第53-55页 |
4.1.6 TSS去除变化规律 | 第55-56页 |
4.1.7 湿地系统填料磷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 | 第56-63页 |
4.1.8 湿地系统填料氨氮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 | 第63-69页 |
4.2 雨水塘系统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 | 第69-74页 |
4.2.1 实测降雨分析 | 第69-73页 |
4.2.2 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| 第73-74页 |
4.3 微型水景滞存技术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 | 第74-79页 |
4.3.1 实际降雨分析 | 第74-76页 |
4.3.2 水泵模拟分析 | 第76-78页 |
4.3.3 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| 第78-79页 |
4.4 大坡度道路径流控制滤池系统对各污染物去除效果 | 第79-86页 |
4.4.1 实际降雨分析 | 第79-81页 |
4.4.2 水泵模拟分析 | 第81-83页 |
4.4.3 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| 第83-84页 |
4.4.4 动态下渗情况分析 | 第84-8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5 组合单元系统雨洪调控研究 | 第87-93页 |
5.1 雨水塘雨洪控制效果研究 | 第87-88页 |
5.2 微型水景雨洪控制效果研究 | 第88页 |
5.3 滤池系统雨洪控制效果研究 | 第88-89页 |
5.4 吸附介质渗透系数测定 | 第89-91页 |
5.5 工程运行维护建议 | 第9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1-93页 |
6 结论与建议 | 第93-95页 |
6.1 结论 | 第93-94页 |
6.2 建议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页 |
A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01页 |
B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| 第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