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风水中体现的美学特征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10-14页 |
第一章 风水概述 | 第14-24页 |
1.1 风水的起源 | 第14-15页 |
1.2 风水的文化及发展 | 第15-20页 |
1.2.1 风水对各个时期的影响 | 第15-16页 |
1.2.2 风水的两大流派 | 第16-17页 |
1.2.3 风水史上名人名著 | 第17-19页 |
1.2.4 风水对外的传播 | 第19-20页 |
1.3 用科学的态度研究中国风水文化 | 第20-21页 |
1.3.1 风水是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 | 第20-21页 |
1.3.2 风水有着朴素的科学道理 | 第21页 |
1.4 中国风水文化的现代价值 | 第21-24页 |
1.4.1 实用价值 | 第22页 |
1.4.2 文化价值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风水中体现的中国美学特点 | 第24-34页 |
2.1 风水中的审美观 | 第24-26页 |
2.1.1 儒家的风水审美观 | 第24-25页 |
2.1.2 道家的风水审美观 | 第25页 |
2.1.3 佛教的风水审美观 | 第25-26页 |
2.2 风水中具备的美学特征 | 第26-29页 |
2.2.1 生态之美 | 第26-27页 |
2.2.2 自然之美 | 第27页 |
2.2.3 和谐之美 | 第27-28页 |
2.2.4 曲直之美 | 第28页 |
2.2.5 刚柔相济之美 | 第28-29页 |
2.3 风水与环境美学 | 第29-31页 |
2.3.1 水与环境美学 | 第29页 |
2.3.2 气候与环境美学 | 第29-30页 |
2.3.3 地质与环境美学 | 第30-31页 |
2.4“聚风藏气”中体现的动态美 | 第31-34页 |
2.4.1 生气:风水的核心概念 | 第31-32页 |
2.4.2 觅龙:入山寻龙 | 第32页 |
2.4.3“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” | 第32-33页 |
2.4.4 左右察砂 | 第33页 |
2.4.5 宝地点穴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风水美学的具体措施及实际运用 | 第34-49页 |
3.1 风水的具体方法 | 第34-38页 |
3.1.1 安全第一 | 第34-35页 |
3.1.2 顺应自然 | 第35-36页 |
3.1.3 阴阳平衡 | 第36-37页 |
3.1.4 五行相克 | 第37页 |
3.1.5 曲折致灵 | 第37页 |
3.1.6 和谐有情 | 第37-38页 |
3.2 风水美学对古典园林建筑的影响 | 第38-41页 |
3.2.1 相地立基 | 第38页 |
3.2.2 背山临流 | 第38-39页 |
3.2.3 曲致有情 | 第39页 |
3.2.4 理水 | 第39-40页 |
3.2.5 和谐与自然 | 第40-41页 |
3.3 佛教建筑与风水美学 | 第41-49页 |
3.3.1 寺庙的选址 | 第41页 |
3.3.2 寺庙建筑形式 | 第41页 |
3.3.3 寺庙建筑的基本原则 | 第41-42页 |
3.3.4 寺庙的一般布局 | 第42-43页 |
3.3.5 佛教建筑与风水 | 第43-49页 |
结束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