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导论 | 第20-32页 |
一、选题的缘由 | 第20页 |
二、研究的意义 | 第20-23页 |
(一) 人才发展与科教兴国的需要 | 第20-21页 |
(二) 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| 第21页 |
(三) 基于标准的阅读评价发展的需要 | 第21-22页 |
(四) 基于当前阅读标准与评价现状的反思 | 第22-23页 |
三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| 第23-30页 |
(一) 基于国内研究的反思 | 第23-26页 |
(二) 来自国外研究的启示 | 第26-30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| 第30-32页 |
(一) 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(二) 研究过程 | 第30-32页 |
第一章 阅读能力的理论阐释 | 第32-53页 |
一、阅读能力的理论基础 | 第32-37页 |
(一) 近现代阅读能力观 | 第33-35页 |
(二) 当代阅读能力观 | 第35-37页 |
二、小学生与阅读能力发展 | 第37-44页 |
(一) 阅读能力与语言发展 | 第37-40页 |
(二) 阅读能力与认知发展 | 第40-42页 |
(三) 阅读能力与社会性发展 | 第42-44页 |
三、阅读能力的要素 | 第44-50页 |
(一) 知识要素——阅读能力的基础 | 第44-46页 |
(二) 能力要素——阅读能力的核心 | 第46-48页 |
(三) 情志要素——阅读能力的动力 | 第48-50页 |
四、阅读能力评价及作用 | 第50-53页 |
(一) 导向作用 | 第50-51页 |
(二) 预测作用 | 第51页 |
(三) 激励作用 | 第51页 |
(四) 诊断作用 | 第51-53页 |
第二章 一致性的理论阐释 | 第53-79页 |
一、一致性的哲学基础 | 第53-56页 |
(一) 一致性的认识论 | 第54-55页 |
(二) 一致性的价值论 | 第55-56页 |
二、一致性的心理学基础 | 第56-64页 |
(一) 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形成与发展 | 第57-58页 |
(二) 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的衍伸与比较 | 第58-64页 |
三、一致性构成要素及特点 | 第64-69页 |
(一) 实现一致性的起点——课程标准 | 第66-67页 |
(二) 实现一致性的途径——基于标准的评价 | 第67-69页 |
四、一致性的分析方法 | 第69-79页 |
(一) 一致性的分析维度 | 第69-70页 |
(二) 一致性的测量方法——以“课程实施调查”模式为例 | 第70-79页 |
第三章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标准的分析 | 第79-94页 |
一、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的分析 | 第79-81页 |
(一) 语文课程目标与体系 | 第79-80页 |
(二) 语文课程目标的三维建构 | 第80-81页 |
二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标准与评价建议的分析与解构 | 第81-89页 |
(一)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标准与评价建议的分析 | 第81-84页 |
(二) 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能力标准与评价建议的解构 | 第84-89页 |
三、我国阅读能力标准框架构建及分析 | 第89-94页 |
(一) 阅读能力框架的构建 | 第90-91页 |
(二) 基于阅读能力框架的课程标准分析 | 第91-94页 |
第四章 阅读能力标准与学业评价一致性的诊断分析 | 第94-118页 |
一、研究方法 | 第94页 |
(一) 研究样本的确定 | 第94页 |
(二) 研究工具的选择 | 第94页 |
二、研究过程 | 第94-116页 |
(一) 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能力标准编码 | 第94-97页 |
(二) 对五个地区语文阅读试题的编码 | 第97-116页 |
三、研究的结论与探讨 | 第116-118页 |
第五章 基于一致性的阅读能力标准的建构 | 第118-153页 |
一、国际视域的阅读能力标准 | 第118-142页 |
(一) 美国共同核心州立英语语言艺术标准 | 第118-121页 |
(二) 美国学科能力表现英语语言艺术标准 | 第121-126页 |
(三) 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标准 | 第126-129页 |
(四) 英国英语课程标准 | 第129-135页 |
(五) 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 | 第135-139页 |
(六) 加拿大安大略省课程标准 | 第139-142页 |
二、国外阅读能力标准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42-153页 |
(一) 国外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43-149页 |
(二) 国外阅读能力课程标准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49-153页 |
第六章 基于一致性的阅读能力学业评价框架的建构 | 第153-172页 |
一、国际视域的评价项目 | 第153-167页 |
(一) 国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PISA | 第153-156页 |
(二) 国际阅读能力进展研究项目PIRLS | 第156-158页 |
(三) 全美教育进展评价NAEP | 第158-160页 |
(四) 美国评价联盟PARCC与SBAC | 第160-167页 |
二、国外阅读能力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67-172页 |
(一) 国外教育评价理念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67-169页 |
(二) 国外阅读能力评价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 | 第169-172页 |
第七章 基于一致性的我国阅读能力标准的建构及评价方案的设计(以第三学段为例) | 第172-192页 |
一、阅读能力表现标准的建构 | 第172-187页 |
(一) 表现标准的描述 | 第172-174页 |
(二) 评价样例的使用 | 第174-187页 |
二、阅读能力学业评价框架 | 第187-192页 |
(一) 阅读文本的选择 | 第187页 |
(二) 阅读能力的分类 | 第187-188页 |
(三) 阅读能力的评分指导 | 第188页 |
(四) 阅读能力学习情态的评价 | 第188-192页 |
结语 | 第192-19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94-209页 |
附录 | 第209-222页 |
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| 第222-223页 |
后记 | 第223-2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