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4-26页 |
一、选题背景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二、研究综述与问题 | 第15-19页 |
(一) 关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 | 第15-17页 |
(二) 关于社会治理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(三) 关于农村社会治理方面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三、分析思路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四、叙述框架与内容 | 第20-26页 |
第二章 群众指向: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本质规定 | 第26-37页 |
一、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历史选择 | 第26-28页 |
二、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思想选择 | 第28-33页 |
(一) 中西方传统社会管理思想及其评析 | 第28-29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及其评析 | 第29-31页 |
(三)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思想 | 第31-33页 |
三、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现实选择 | 第33-37页 |
(一)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社会管理 | 第33页 |
(二)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社会管理 | 第33-35页 |
(三) 新世纪新阶段下的农村社会治理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群众观点: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基础 | 第37-50页 |
一、群众观点的演进过程及其意蕴阐释 | 第37-43页 |
(一) 群众观点的初始创立 | 第37-39页 |
(二) 群众观点的俄国发展 | 第39-40页 |
(三) 群众观点的中国演进 | 第40-42页 |
(四) 群众观点的意蕴内涵 | 第42-43页 |
二、群众观点引领治理创新的理论依据 | 第43-46页 |
(一)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创新规律 | 第43-44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创新需求 | 第44-45页 |
(三)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体现了社会治理的创新维度 | 第45-46页 |
三、群众观点引领治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| 第46-50页 |
(一) 农村社会治理要体现创新为民的理念要求 | 第46-47页 |
(二) 农村社会治理要体现明确具体的问题导向 | 第47-49页 |
(三) 农村社会治理要体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求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群众参与: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依靠力量 | 第50-60页 |
一、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参与要素 | 第50-51页 |
(一) 群众参与的制度化程度 | 第50-51页 |
(二) 群众参与的规范化程度 | 第51页 |
(三) 群众参与的有序化程度 | 第51页 |
二、农村治理创新中的群众参与方式 | 第51-54页 |
(一) 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与路径 | 第51-53页 |
(二) 非制度化参与渠道与路径 | 第53-54页 |
三、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参与困境 | 第54-57页 |
(一) 经济发展相对落后,群众治理参与缺乏物质基础 | 第54-55页 |
(二) 文化发展相对滞后,群众治理参与缺乏文化土壤 | 第55页 |
(三) 参与制度不够完善,群众治理参与缺乏运行机制 | 第55-56页 |
(四) 治理参与环境落后,群众治理参与动力相对不足 | 第56页 |
(五) 治理参与非制度化,群众治理参与主体显失均衡 | 第56-57页 |
(六) 地方政府行为失范,群众治理参与渠道相对不畅 | 第57页 |
四、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群众参与优化 | 第57-60页 |
(一) 加快发展农村经济,夯实群众参与治理的物质基础 | 第57-58页 |
(二) 努力建设农村文化,提高农民社会治理的思想基础 | 第58页 |
(三) 完善现有参与制度,筑牢群众治理参与的制度基础 | 第58-59页 |
(四)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,实现政府与农民之间良性互动 | 第59-60页 |
第五章 群众工作: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党的领导 | 第60-71页 |
一、党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| 第60-62页 |
(一) 党领导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合法性 | 第60-61页 |
(二) 党领导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必要性 | 第61页 |
(三) 党领导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可行性 | 第61-62页 |
二、党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领导形式 | 第62-63页 |
(一) 党对农村社会治理理念的掌控 | 第62页 |
(二) 党对农村社会治理模式的选取 | 第62-63页 |
(三) 党对农村社会治理主体的归位 | 第63页 |
(四) 党对农村社会治理功能的导向 | 第63页 |
三、党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形势任务 | 第63-67页 |
(一) 农村地区新旧社会矛盾不断叠加 | 第64页 |
(二) 农村社会治理转型制度风险增大 | 第64-65页 |
(三) 农村社会利益之间冲突明显加剧 | 第65页 |
(四) 农村居民治理参与需求日益迫切 | 第65-66页 |
(五) 农村社会组织治理参与能力不足 | 第66页 |
(六) 农村社会治理法治保障力度有限 | 第66-67页 |
四、党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中的能力提升 | 第67-71页 |
(一) 创新为民的农村社会治理理念 | 第67-68页 |
(二) 服务为先的农村社会治理模式 | 第68页 |
(三) 扩大参与的农村社会治理主体 | 第68-69页 |
(四) 利益导向的农村社会治理功能 | 第69-70页 |
(五) 尊崇法治的农村社会治理保障 | 第70-71页 |
第六章 群众利益: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价值导向 | 第71-87页 |
一、维护农村稳定与增进社会活力 | 第71-76页 |
(一) 发展农村经济,夯实维护农村稳定与增进社会活力的物质基础 | 第71-72页 |
(二) 化解矛盾纠纷,着力解决影响农村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| 第72-73页 |
(三) 深化法治建设,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有序发展 | 第73-74页 |
(四) 培育社会组织,扩充推动农村发展与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力量 | 第74-75页 |
(五) 健全安全体系,加强防范社会风险管理与应急处理的能力建设 | 第75-76页 |
二、保障个体利益与维护社会公益 | 第76-79页 |
(一) 维护农民基本权益,合理解决“三农”问题 | 第76-77页 |
(二) 构建合理分配机制,完善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| 第77页 |
(三) 畅通利益表达机制,健全群众权益维护机制 | 第77-78页 |
(四) 守护社会公平正义,完善司法公正保障机制 | 第78-79页 |
三、改善乡村民生与提升公共服务 | 第79-83页 |
(一) 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,努力提高农民生活的获得感 | 第80页 |
(二)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,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层次 | 第80-82页 |
(三) 积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,建设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 | 第82页 |
(四) 加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,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| 第82-83页 |
四、推动村民自治与促进基层民主 | 第83-87页 |
(一) 健全村民自治配套制度,探索基层群众自治多种实现形式 | 第83-84页 |
(二) 规范基层民主协调发展,切实做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| 第84-85页 |
(三) 紧抓基层党内民主建设,努力推进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 | 第85页 |
(四) 深化基层民主协商制度,扩大基层群众政治参与的覆盖面 | 第85-87页 |
第七章 结语:为了谁、依靠谁、我是谁——理解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维度 | 第87-93页 |
一、为了谁: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群众观点 | 第87-89页 |
(一) 正视人民主体地位,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| 第88页 |
(二) 体现群众参与意愿,畅通人民参与渠道 | 第88页 |
(三) 满足群众治理需求,不断改善社会条件 | 第88-89页 |
二、依靠谁: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群众路线 | 第89-90页 |
(一) 尊重群众首创,以群众力量推动治理创新 | 第89-90页 |
(二) 汲取群众智慧,以群众实践促进治理创新 | 第90页 |
(三) 坚持群众标准,以群众满意检验治理创新 | 第90页 |
三、我是谁: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党的领导 | 第90-93页 |
(一) 正确把握社会治理中党的角色定位 | 第91页 |
(二) 充分估计社会治理创新的形势任务 | 第91-92页 |
(三) 提升党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工作能力 | 第92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101页 |
致谢 | 第101-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