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前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0-47页 |
一、 中国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必要性 | 第11-20页 |
1. 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3页 |
2. 我国家养动物品种资源多样性及其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| 第13-16页 |
2.1 中国家养动物品种资源多样性 | 第13-14页 |
2.2 引进品种对中国家养动物品种资源多样性的影响 | 第14页 |
2.3 家养动物品种资源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| 第14-16页 |
3. 中国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内容 | 第16-20页 |
3.1 普查地方品种资源 | 第16-17页 |
3.2 分析品种或品系的遗传结构 | 第17页 |
3.3 寻找与经济性状相关的遗传标记 | 第17-18页 |
3.4 构建畜禽遗传连锁图谱 | 第18-20页 |
二、 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| 第20-30页 |
1. 形态学的方法 | 第20-21页 |
2. 细胞学(染色体)的方法 | 第21-22页 |
3. 生理生化的方法 | 第22-23页 |
4. 分析核酸的方法 | 第23-28页 |
4.1 DNA测序法 | 第24页 |
4.2 RFLP法 | 第24-26页 |
4.3 DNA指纹法 | 第26-27页 |
4.4 RAPD法 | 第27-28页 |
5. 研究方法的评价 | 第28-30页 |
三、 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概况 | 第30-35页 |
四、 线粒体DNA在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| 第35-39页 |
1. 家养动物mtDNA的结构特点 | 第35-36页 |
2. 绵羊mtDNA的RFLP分析与品种分化起源的关系 | 第36-37页 |
3. 家养动物mtDNA多态性的RFLP研究 | 第37-39页 |
五、 RAPD技术在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| 第39-42页 |
1. 品种品系的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| 第39-40页 |
2. 群体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分析 | 第40页 |
3. 遗传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 | 第40-41页 |
4. 数量性状的辅助标记选择(MAS) | 第41-42页 |
六、 藏系绵羊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现状 | 第42-47页 |
1. 基于表型和地域水平上的藏系绵羊的多态性 | 第42-44页 |
2. 基于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多态性 | 第44页 |
3. 基于生化同功酶水平的多态性 | 第44-45页 |
4. 基于mt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 | 第45-46页 |
5. 基于基因组DNA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态性 | 第46-47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47-80页 |
一、 藏系绵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(RAPD)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最优反应体系的建立 | 第48-58页 |
1. 材料 | 第48页 |
2. 方法 | 第48-49页 |
2.1 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48页 |
2.2 基因组DNA的扩增 | 第48页 |
2.3 PCR产物的检测和记录 | 第48-49页 |
3. 结果 | 第49-53页 |
3.1 DNA模板浓度和纯度的影响 | 第49页 |
3.2 Mg~(2+)浓度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 引物浓度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4 dNTP浓度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3.5 Taq DNA聚合酶浓度的影响 | 第51页 |
3.6 变性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3.7 退火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| 第52页 |
3.8 延伸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3.9 循环完成后保温时间对扩增的影响 | 第53页 |
4. 讨论 | 第53-57页 |
4.1 反应体系中模板DNA的浓度和纯度 | 第53-54页 |
4.2 反应体系中的Mg~(2+)浓度 | 第54-55页 |
4.3 反应体系中的dNTP的浓度 | 第55页 |
4.4 反应体系中引物的用量 | 第55-56页 |
4.5 反应体系中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 | 第56页 |
4.6 反应体系中的热循环参数 | 第56-57页 |
5. 结论 | 第57-58页 |
二、 藏系绵羊遗传多样性及其品种(系)分化的RAPD分析 | 第58-80页 |
1. 材料 | 第58-60页 |
1.1 样品采集 | 第58-59页 |
1.1.1 样品分布区及采集地点 | 第58页 |
1.1.2 采集方法和数量 | 第58-59页 |
1.2 试剂及仪器 | 第59-60页 |
1.2.1 实验用试剂 | 第59页 |
1.2.2 实验用仪器 | 第59-60页 |
2. 方法 | 第60-65页 |
2.1 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60-61页 |
2.2 基因组DNA的纯化与检测 | 第61-64页 |
2.2.1 基因组DNA的纯化 | 第61-62页 |
2.2.2 基因组DNA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 | 第62-64页 |
2.3 PCR与电泳 | 第64页 |
2.4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64-65页 |
2.4.1 遗传多样性指数的计算 | 第64-65页 |
2.4.2 遗传距离指数的计算 | 第65页 |
2.4.3 聚类分析 | 第65页 |
3. 结果 | 第65-74页 |
3.1 随机引物的筛选和RAPD标记 | 第65-67页 |
3.2 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 | 第67-68页 |
3.3 遗传距离指数 | 第68-72页 |
3.3.1 个体间的遗传距离指数 | 第68-71页 |
3.3.2 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指数 | 第71-72页 |
3.4 聚类关系 | 第72-74页 |
3.4.1 品种在DNA水平上的聚类关系 | 第72-73页 |
3.4.2 品种间在表型水平上的聚类关系 | 第73-74页 |
4. 讨论 | 第74-79页 |
4.1 藏系绵羊核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及其遗传分化 | 第74-75页 |
4.2 藏系绵羊的品种(系)分化及系统发生关系 | 第75-78页 |
4.3 关于宕昌黑藏羊的品种地位问题 | 第78-79页 |
5. 结论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10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4页 |
附录 | 第106-1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