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学校教育的优化途径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3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3-16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2.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的相关概述 | 第18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论述 | 第18-20页 |
2.1.1 形势和政策 | 第18-19页 |
2.1.2“形势和政策”教育 | 第19-20页 |
2.2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的内容结构 | 第20-24页 |
2.2.1 国内外形势 | 第20-21页 |
2.2.2 热点问题透视 | 第21-22页 |
2.2.3 国情教育 | 第22-24页 |
2.3 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的目标 | 第24-27页 |
2.3.1 把握形势坚定信念 | 第24页 |
2.3.2 了解国情清楚责任 | 第24-25页 |
2.3.3 提高素质努力成才 | 第25-27页 |
3.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的现状分析 | 第27-48页 |
3.1 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的现状调查 | 第27-43页 |
3.1.1 问卷调查 | 第27-40页 |
3.1.2 访谈调查 | 第40-43页 |
3.2 对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| 第43-48页 |
3.2.1 大学生认识模糊 | 第43-44页 |
3.2.2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| 第44-45页 |
3.2.3 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 | 第45-46页 |
3.2.4 学校管理安排缺乏合理性 | 第46-48页 |
4.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的机遇、挑战和原则 | 第48-57页 |
4.1 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的机遇 | 第48-50页 |
4.1.1 复杂多变的形势提供教学内容 | 第48页 |
4.1.2 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教学渠道 | 第48-49页 |
4.1.3 大学生的好奇心提供教学动力 | 第49-50页 |
4.2 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面临的挑战 | 第50-53页 |
4.2.1 良莠不齐的外界信息带来新课题 | 第50-51页 |
4.2.2 传统教育理念受到新挑战 | 第51-52页 |
4.2.3 稳定的校园交流圈带来新问题 | 第52-53页 |
4.3 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教育的原则 | 第53-57页 |
4.3.1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| 第53-54页 |
4.3.2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| 第54-55页 |
4.3.3 时效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| 第55-57页 |
5.加强大学生“形势与政策”学校教育的优化措施 | 第57-73页 |
5.1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| 第57-60页 |
5.1.1 学校要坚持对学生的正面教育 | 第57-58页 |
5.1.2 大学生要提高自我的学习能力 | 第58-59页 |
5.1.3 教学要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 | 第59-60页 |
5.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| 第60-63页 |
5.2.1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| 第60-61页 |
5.2.2 优化教师队伍 | 第61-62页 |
5.2.3 细化教学工作 | 第62-63页 |
5.3 规范教学环节 | 第63-70页 |
5.3.1 及时更新教育内容 | 第63-64页 |
5.3.2 改进教学方式 | 第64-66页 |
5.3.3 注重实践教学 | 第66-70页 |
5.4 科学化管理体制 | 第70-73页 |
5.4.1 合理安排课程 | 第70-71页 |
5.4.2 优化经费投入使用 | 第71-72页 |
5.4.3 科学化考评制度 | 第72-73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0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